飞鱼题库

中国大学mooc测量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大学mooc测量学试题及答案
历年真习题人气:436 ℃时间:2023-05-28 12:50:38
优质解答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单元测验

1、我国现使用的高程系标准名称是 。
    A、1956黄海高程系
    B、1956年黄海高程系
    C、1988年国家高程基准
    D、1985国家高程基准

2、我国使用的大地坐标系的标准名称是 。
    A、1954北京坐标系
    B、WGS-84坐标系
    C、1980西安坐标系
    D、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3、在以 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进行距离测量。
    A、5
    B、10
    C、15
    D、20

4、测量使用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使用的笛卡儿坐标系的区别是 。
    A、x与y轴互换,第一象限相同,象限逆时针编号
    B、x与y轴互换,第一象限相同,象限顺时针编号
    C、x与y轴不变,第一象限相同,象限顺时针编号
    D、x与y轴互换,第一象限不同,象限顺时针编号

5、测定点的平面坐标的主要工作是 。
    A、测量水平距离
    B、测量水平角
    C、测量水平距离和水平角
    D、测量竖直角

6、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方向为 方向。
    A、东西
    B、左右
    C、南北
    D、前后

7、地理坐标分为 。
    A、天文地理坐标和大地地理坐标
    B、天文坐标和参考坐标
    C、参考坐标和大地坐标
    D、三维坐标和二维坐标

8、大地水准面可定义为
    A、处处与重力方向相垂直的曲面
    B、一个静止的海水面无限延伸所形成的曲面
    C、把水准面延伸包围整个地球的曲面
    D、地球大地的水准面

9、静止的海水面向陆地延伸,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称为
    A、水准面
    B、水平面
    C、铅垂面
    D、圆曲面

10、测量上所选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定x轴正向指向 。
    A、东方向
    B、南方向
    C、西方向
    D、北方向

11、大地经度L和大地纬度B是以 作为基准面和基准线的。
    A、大地水准面及铅垂钱
    B、参考椭球面及法线
    C、水平面及铅垂钱
    D、圆球面及法线

12、如果A、B两点的高差hAB为正,则说明 。
    A、A点比B点高
    B、B点比A点高
    C、hAB的符号不取决于A、B两点的高程,而取决首次假定
    D、没有关系

13、在 直径 范围以内,可以不考虑地球曲率对距离测量的影响。
    A、10km
    B、20km
    C、30km
    D、15km

14、对高程测量,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是_______。
    A、在以10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代替
    B、在以20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代替
    C、不论多大距离都可代替
    D、不能代替

15、测量工作中野外观测中的基准面是 。
    A、水平面
    B、水准面
    C、旋转椭球面
    D、圆球面

16、假定高程的起算面是
    A、水平面
    B、大地水准面
    C、假定水准面
    D、地球表面

17、椭球面上处处与 正交。
    A、水平线
    B、铅垂线
    C、法线
    D、中央子午线

18、地面点至 的铅垂距离,称为大地高
    A、假定水准面
    B、大地水准面
    C、参考椭球面
    D、假定水平面

19、珠穆朗玛峰高 。
    A、8848.13m
    B、8845.43m
    C、8844.43m
    D、8844.13m

20、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椭球的长半轴长度为 。
    A、6348140m
    B、6378137m
    C、6378136m
    D、6378245m

21、我国80西安大地坐标系椭球的扁率为 。
    A、1/298.257
    B、1/298.275
    C、1/298.300
    D、1/297.257

22、珠穆朗玛峰高8844.43m,其高程系统为 。
    A、大地高
    B、正高
    C、正常高
    D、假定高程

23、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A、6348140m
    B、6378137m
    C、6378136m
    D、6371118m

24、通过()的平面成为大地子午面
    A、地球短轴
    B、参考椭球短轴
    C、地球中心
    D、参考椭球中心

25、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测定地面点( )位置的科学
    A、平面
    B、空间
    C、高程
    D、曲面

26、测量学中的水准面是一个( ).
    A、水平面
    B、竖直面
    C、物理面
    D、斜平面

27、为了测量工作计算的便利,一般选用一个非常近似于大地体的,可用简单数学公式表示的几何形体代替地球总的形状,这个形体是( )。
    A、圆形
    B、椭球体
    C、圆球体
    D、椭圆形

28、通过( )且与其短轴垂直的平面称为大地赤道面
    A、地球短轴
    B、参考椭球短轴
    C、地球中心
    D、参考椭球中心

29、一点到某一假定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 )
    A、相对高程
    B、绝对高程
    C、高差
    D、真实高程

30、地面点的空间位置是用()来表示的
    A、地理坐标
    B、平面直角坐标
    C、坐标和高程
    D、角度和距离

31、绝对高程的起算面是
    A、水平面
    B、大地水准面
    C、假定水准面
    D、椭球面

32、1988年以前,我国使用的高程系标准名称是
    A、1956黄海高程系
    B、1956年黄海高程系
    C、1988年国家高程基准
    D、1985国家高程基准

33、由测量平面坐标系的定义知,确定点的位置需要获得点之间的
    A、水平距离
    B、角度
    C、水平距离和角度
    D、高差

34、1954年北京大地坐标系椭球的长半轴长度为
    A、6348140m
    B、6378137m
    C、6378136m
    D、6378245m

35、如果1、2两点的高差h12为负,则说明
    A、1点比2点高
    B、2点比1点高
    C、h12的符号不取决于1、2两点的高程,而取决首次假定
    D、不能确定

36、参考椭球面是
    A、就是总地球椭球体面,与大地水准面十分接近
    B、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为各国处理测量数据而提出的统一的地球椭球面
    C、各国为处理本国测量数据而采用与本国大地水准面十分接近的椭球体面
    D、平均大地水准面

37、外业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A、水平面
    B、大地水准面
    C、参考椭球面
    D、似大地水准面

38、测量内业计算所采用的基准面是
    A、水平面
    B、水准面
    C、参考椭球面
    D、大地水准面

39、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地球椭圆体。

40、天文地理坐标的基准面是参考椭球面。

41、大地坐标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

42、高程测量时,测区位于半径为10km的范围内时,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

43、测量成果的处理,距离与角度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高程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

44、在10km为半径的范围内,平面图测量工作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

45、在小区域进行测量时,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对距离测量的影响较大,故应考虑。

46、在小地区进行测量时,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对高程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47、在测量工作中采用的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定南北方向为X轴,东西方向为Y轴,象限按反时针方向编号。

48、地面上两点的高差与所选的高程基准面有关。

49、我国现在采用的国家水准原点的高程为72.289m。

50、地图制图学又称为空间信息图形传播学科。

51、大地水准面只有一个。

52、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大地原点位于北京。

53、1980年国家的大地原点位于西安。

54、平面直角坐标系就是数学上的高斯坐标系。

55、数学中的所有公式在测量平面坐标系中无需改变能直接应用。

56、高差是相对的,其值可正可负。

57、高程会因基准面的不同而改变。

58、球面角超为球面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与180°之差。

59、空间定位只有GPS技术。

60、“3S”技术就是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

61、大地水准面是规则的曲面。

62、重力等位面不是水准面。

63、铅垂线是重力线。

64、地面上铅垂线与法线处处不重合。

65、水平面就是水准面。

66、地面点的位置不能采用摄影测量的方法测定。( )

67、测量中地面点的位置可用坐标和高差表示

68、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用长半轴a和短半轴b来描述它

69、天文经度和大地经度一般不相等

70、大地高与正高的方向线相同

71、铅垂线一般指向地心

72、与水准面相切的平面称为竖直面

73、大地水准面是国家统一的高程起算面

74、1954北京坐标系是地心坐标系

75、空间点A与参考椭球中心连线与赤道的夹角成为A点的大地纬度

76、以大地水准面作为高程起算面在实际中作中较难实现,我国采用似大地水准面作为高程起算面,对应的高程成为正常高

77、过空间点A的子午面与起始子午面所构成的两面角,称为A点的大地经度。由起始子午面起算,向东为正,称为东经,向西为负,称为西经。

78、空间点A至参考椭球中心的距离,称为A点 的大地高

79、地球是一个旋转的椭球体,如果把它看作圆球,其半径的概值为 km。

80、地面点的经度为该点的子午面与首子午面所夹的 角。

81、地面点的纬度为该点的铅垂线与  所组成的角度。

82、测量工作的程序是   、先控制后碎部。

83、平静的水面是 。

84、地面点沿法线方向到参考椭球面的距离称为

85、地面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为

86、确定地面点位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水平距离、角度 和 。

87、以全球为研究对象,在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时采用的基准面是_____。

88、天文经纬度的基准是 。

89、大地经纬度的基准是 。

90、地理坐标是用经度和 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

91、绝对高程是地面点到 的铅垂距离。

92、绝对高程的起算面是 。

93、是指地面点沿其投影线到投影面的距离。

94、测量中地面点的位置常用 来表示。

95、我国80西安大地坐标系椭球的长半轴长度为 m。

96、我国54北京坐标系椭球的长半轴长度为 ‍m。

97、我国80西安大地坐标系椭球的扁率为 。

第二章 方向与角度测量

第二章单元测验

1、已知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220°,则其反方位角为( )。
    A、220°
    B、40°
    C、南西50°
    D、南西40°

2、光学经纬仪不能直接用于测量( )。
    A、点的坐标
    B、水平角
    C、垂直角
    D、视距

3、用全站仪测竖直角,盘左读数为81º12´18",盘右读数为278º45´54"。则该仪器的指标差为( )。
    A、-54"
    B、54"
    C、6"
    D、-6"

4、已知线段AB方位角为40°,则线段BA的方位角为( )。
    A、-140°
    B、-40°
    C、50°
    D、220°

5、全站仪对中和整平操作的关系是( )。
    A、互相影响,应反复进行
    B、先对中,后整平,不能反复进行
    C、相互独立进行,没有影响
    D、先整平,后对中,不能反复进行

6、在竖直角观测中,盘左盘右取平均值是否能够消除竖盘指标差的影响?( )
    A、不能
    B、能消除部分影响
    C、可以消除
    D、二者没有任何关系

7、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121°23′36″,则反坐标方位角为( )。
    A、238°36′24″
    B、301°23′36″
    C、58°36′24″
    D、-58°36′24″

8、观测水平角时,盘左应( )方向转动照准部。
    A、逆时针
    B、由下而上
    C、顺时针
    D、由上而下

9、竖角的最大值为( )。
    A、90°
    B、180°
    C、270°
    D、360°

10、各测回间改变度盘起始位置是为了消除( )误差。
    A、视准轴
    B、横轴
    C、指标差
    D、度盘刻画不均匀

11、观测竖直角时,盘左读数为101°23′36″,盘右读数为258°36′00″,则指标差为( )。
    A、24″
    B、-12″
    C、-24″
    D、12″

12、竖角观测时,就按( )配置度盘。
    A、180°/n
    B、0°
    C、不用配置
    D、270°/n

13、视差是( )。
    A、读数误差
    B、固定误差
    C、调焦误差
    D、都不对

14、方位角的范围是_______。
    A、0°~180°
    B、0°~360°
    C、0°~90°
    D、90°~270°

15、在B点上安置全站仪测水平角ABC,盘右时,测得A点读数为120°01′12″,测得C点读数为28°15′48″,则下半测回角值为( )。
    A、91°45′24″
    B、148°17′00″
    C、268°14′36″
    D、91°14′36″

16、某点真北与磁北之间的夹角称为( )。
    A、磁坐偏角
    B、子午线收敛角
    C、象限角
    D、磁偏角

17、已知直线AB的真方位角为62°11′08″,A点的磁偏角为△ A= -2′45″,AB的磁方位角为( )。
    A、62°13′53″
    B、62°16′38″
    C、62°05′38″
    D、62°08′23″

18、当测角精度要求较高时,为了减少由于水平度盘刻划不均匀对测角的影响,一般需要对同一角度观测几个测回。当每一测回观测完毕,第二测回刚开始时,要将度盘起始方向按( )(n为测回数)改变一下位置。
    A、360°/n
    B、90°/n
    C、270°/n
    D、180°/n

19、同一直线上的正反坐标方位角相差 ( )。
    A、0°
    B、90°
    C、180°
    D、360°

20、水平角是指( )。
    A、水平面上两直线的夹角
    B、平坦面上两直线的夹角
    C、起伏面上两直线的夹角
    D、任意形状面上两直线的夹角

21、天顶距的取值范围是 ( )。
    A、0°~90°
    B、0°~-90°
    C、- 90°~90°
    D、0°~180°

22、坐标方位角是以( )为标准方向,顺时针转到某直线的夹角。
    A、真子午线方向
    B、磁子午线方向
    C、坐标纵轴方向
    D、坐标横轴方向

23、磁方位角是以( )为标准方向,顺时针转到某直线的夹角。
    A、真子午线方向
    B、磁子午线方向
    C、坐标纵轴方向
    D、坐标横轴方向

24、真方位角是以( )为标准方向,顺时针转到某直线的夹角。
    A、真子午线方向
    B、磁子午线方向
    C、坐标纵轴方向
    D、坐标横轴方向

25、采用盘左、盘右的观测方法,可以消除竖盘( )误差。
    A、对中
    B、十字丝的竖丝不铅垂
    C、2C
    D、指标差

26、A,三者的关系为( )。
    A、A= =A- =-G
    B、A = +=A-+G
    C、= A-=A- =-G
    D、A = =A+-G

27、已知某地区的磁偏角D为西偏5°30¢,子午线收敛角g=-2°,今用罗盘仪测出直线AB的磁方位角Am=135°,则直线BA的真方位角和坐标方位角为( )。
    A、(309°30¢,311°30¢)
    B、(140°30¢,127°30¢)
    C、(129°30¢,127°30¢)
    D、(309°30¢,307°30¢)

28、用全站仪上的望远镜照准目标时,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
    A、目镜对光®粗略瞄准®物镜对光®检查并消除视差®精确瞄准
    B、物镜对光®粗略瞄准®目镜对光®精确瞄准®检查并消除视差
    C、粗略瞄准®物镜对光®精确瞄准®目镜对光®检查并消除视差
    D、以上都不对

29、产生视差的原因是( )。
    A、仪器校正不完善
    B、物像与十字丝面未重合
    C、十字丝分划板不正确
    D、目镜呈像错误

30、某点真北与坐标北向之间的夹角称为( )。
    A、磁坐偏角
    B、子午线收敛角
    C、象限角
    D、磁偏角

31、若对某个角度测量6个测回,则第1、2、3、4、5、6个测回的起始方向的配置应分别略大于( )。
    A、30°、60°、90°、120°、150°、180°
    B、0°、30°、60°、90°、120°、150°
    C、60°、90°、120°、150°、180°、210°
    D、0°、45°、90°、135°、180°、225°

32、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时,对J6型仪器各测回角值之差应不大于( )。
    A、40²
    B、24²
    C、18²
    D、12²

33、消除视差影响的正确方法( )。
    A、对准目标,调对光螺旋,使目标清晰;对向明亮的背景,调目镜,使十字丝清晰
    B、对向明亮的背景,调目镜,使十字丝清晰,对准目标,调对光螺旋,使目标清晰
    C、调目镜,使十字丝清晰,对向明亮的背景,调对光螺旋,对准目标则目标清晰
    D、以上都不对

34、全站仪的竖盘按顺时针方向注记,当视线水平时,盘左竖盘读数为90°用该仪器观测一高处目标,盘左读数为75°10′24″,则此目标的竖角为(  )。
    A、75º10′24″
    B、-14º49′36″
    C、14º49′36″
    D、165º10′24″

35、若全站仪的视准轴与横轴不垂直,当横轴水平时,望远镜上下转动时,视准轴形成的面是( )。
    A、垂直面
    B、圆锥面
    C、斜面
    D、水平面

36、若全站仪的视准轴与横轴垂直,当横轴不水平时,望远镜上下转动时,视准轴形成的面是( )。
    A、垂直面
    B、圆锥面
    C、斜面
    D、水平面

37、转动目镜对光螺旋的目的是
    A、看清十字丝
    B、看清物像
    C、消除视差
    D、看清目标

38、全站仪安置时,整平的目的是使仪器
    A、竖轴位于铅垂位置,水平度盘水平
    B、水准管气泡居中
    C、竖盘指标处于正确位置
    D、安装稳固

39、全站仪的竖盘按顺时针方向注记,当视线水平时,盘左竖盘读数为90°用该仪器观测一高处目标,盘左读数为75°10′24″,则此目标的竖角为
    A、75º10′24″
    B、-14º49′36″
    C、14º49′36″
    D、165º10′24″

40、当全站仪竖轴与目标点在同一竖面时,不同高度的点在水平度盘读数
    A、相等
    B、不相等
    C、有时不相等
    D、不能确定

41、水平角观测时,对每个测回的起始方向配置读数,其目的是为了计数方便。( )

42、用全站仪观测竖直角时,采取盘左、盘右观测的方式可消除竖盘指标差的影响。( )

43、视差是由于目标影像平面与十字丝平面不完全重合而产生的。( )

44、同一直线上的正反坐标方位角相差180°。( )

45、全站仪的竖盘指标差属于偶然误差。( )

46、如需对某个角度测量4个测回,即n=4,则第一、二、三、四测回的起始方向的配置就应分别略大于0°、45°、90°、135°。( )

47、全站仪进行测量前的安置工作包括对中和整平两个主要步骤。( )

48、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叫做直线定向。( )

49、在中央子午线以西,磁偏角一定是负值。( )

50、地面上不同高度的两点在水平度盘上的读数一定不同。( )

51、把十字丝与目标象相对运动的现象,称为照准差。( )

52、全站仪测竖直角时,尽量用横丝照准目标的底部。( )

53、全站仪整平的目的是使视线水平。( )

54、产生视差时,像平面与十字丝分划板平面重合。( )

55、用全站仪观测竖直角一测回,指标差越大,则计算得到的竖直角误差越大。( )

56、方位角的值可正、可负。( )

57、全站仪一般采用相位法测距。( )

58、望远镜的横轴也称为水平轴。( )

59、制动螺旋与微动螺旋的关系是:先微动后制动。( )

60、仪器制造时要求全站仪的水准管轴垂直于水平轴。( )

61、水平角定义为空间两直线在水平面上的角度。

62、地面上不同高度的点在竖直度盘上的读数一定不一样。

63、在一测回观测过程中,同一竖面内不同高度的点在水平度盘上的读数一定一样。

64、观测水平角时,仪器架设的高度不同,对水平角观测理论上没有影响。

65、全站仪对中、整平后,竖盘读数指标一定处于正确位置。

66、全站仪对中、整平后,转动水平制动、微动螺旋会影响竖直度盘读数。

67、水平角定义为空间两直线在水平面上的角度。

68、地面上不同高度的点在竖直度盘上的读数一定不一样。

69、地面上不同高度的点在竖直度盘上的读数可以一样。

70、观测竖角时,仪器架设的高度不同,对竖角观测理论上有影响。

71、以坐标纵轴的北端顺时针旋转到某直线的夹角称为()

72、在垂直角测量中,当竖盘读数指标正确位置相差一个小角度, 这个小角度称为()。

73、全站仪望远镜由物镜、()、十字丝板和目镜组成。

74、圆水准器用于对仪器进行()。

75、空间两直线经垂直投影在水平面上的角度,称为()。

76、在同一垂直面内倾斜视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称为()

77、水准管轴是指通过圆弧刻划中点的()。

78、确定某直线与标准方向的方向值称为()。

79、磁北方向与坐标北向间的夹角称为()。

80、全站仪安置通常包括整平和()。

81、直线定向常用的标准方向有( )、磁北方向和坐标北向 。

82、基座三个脚螺旋用于()整平仪器。

83、全站仪进行水平角观测时,某一方向上盘左读数和盘右读数的关系是()。

84、全站仪测回法测量垂直角时盘左盘右读数之和理论上等于( )。

85、当全站仪横轴水平轴平行时,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则望远镜围绕横轴旋转扫出的面是( )。

86、当全站仪横轴不平行时,视准轴与横轴垂直,则望远镜围绕横轴旋转扫出的面是( )。

87、全站仪应满足的三轴条件是指水平度盘的水准管轴应垂直于竖轴、视准轴应垂直于( )和仪器水平轴应垂直于竖轴。

88、全站仪一般有两对制动和( )螺旋,以控制照准部在水平方向和望远镜在竖直方向的转动,从而保证仪器能方便地照准任何目标。

89、使用全站仪时,仪器对中的目的是使仪器安置在欲测角之顶点上,整平的目的是_使竖轴竖直,( )。

90、用测回法对某一角度观测4测回,第3测回的水平度盘起始位置的预定值应为( )。

91、经纬仪的视准轴应与( )垂直。

92、( )与十字丝交点的连线叫视准轴。

93、某方向的盘坐读数为180°15′0″,则盘右的理论读数为( )。

94、水平角的变化范围是( )。

95、方位角的变化范围是( )。

96、竖角的变化范围是( )。

97、水平角的观测方法主要有测回法和( )两种方法。

98、由( )方向顺时针转到测线的水平夹角为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99、某点磁偏角为该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 )方向的夹角。

100、某直线的方位角为123°20′0″,则它的反方位角为( ) 。

101、水平角定义为空间两直线经( )在水平面上的角度。

102、已知某直线的磁方位角为45°27′0″,该地的磁北偏于坐标北以西3°08′0″,则该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

第三章 距离测量

第三章单元测验

1、地面两点A、B的坐标分别为A(1256.234,362.473),B(1246.124,352.233),则A、B间的水平距离为( )。
    A、14.390 m
    B、207.070 m
    C、103.535 m
    D、4.511 m

2、距离测量中的相对误差通过用( )来计算。
    A、往返测距离的平均值
    B、往返测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与平均值之比值
    C、往返测距离的比值
    D、往返测距离之差

3、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公式D=ct/2中,t表示( )。
    A、距离
    B、时间
    C、速度
    D、温度

4、钢尺丈量时,各整尺段中( )大小不变。
    A、读数误差
    B、尺长误差
    C、对点误差
    D、投点误差

5、经纬仪视距测量的精度通常是( )。
    A、低于钢尺
    B、高于钢尺
    C、1/2000
    D、1/4000

6、光电测距法属于( )。
    A、直接测距
    B、间接测距
    C、视距测距
    D、以上都不对

7、丈量值比实际距离短的情况为( )。
    A、钢尺名义长比实际值长
    B、钢尺倾斜
    C、测量时温度比检定时低
    D、定线不准

8、用钢尺丈量AB、CD两线段,AB往返较差为0.02m,平均值为125.365m;CD往返较差为0.04m,平均值为210.457,下面阐述正确的是( )。
    A、AB丈量精度比CD丈量精度高
    B、AB丈量精度比CD丈量精度低
    C、AB丈量精度与CD丈量精度相等
    D、无法判定哪段距离丈量精度好

9、用钢尺丈量AB、CD两线段,AB往返较差为0.02m,平均值为125.000m;CD往返较差为0.04m,平均值为250.000m,下面阐述正确的是( )。
    A、AB丈量精度比CD丈量精度高
    B、AB丈量精度比CD丈量精度低
    C、AB丈量精度与CD丈量精度相等
    D、无法判定哪段距离丈量精度好

10、用钢尺丈量AB、CD两线段,AB往返较差为0.02m,平均值为125.365m;CD往返较差为0.02m,平均值为210.457,下面阐述正确的是( )。
    A、AB丈量精度比CD丈量精度高
    B、AB丈量精度比CD丈量精度低
    C、AB丈量精度与CD丈量精度相等
    D、无法判定哪段距离丈量精度好

11、测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23.456米,返测为123.485米,则相对误差为(   )。
    A、1/4300
    B、1/4200
    C、0.000235
    D、0.029

12、钢尺量距时,如定线不准,则所量结果( )。
    A、偏小
    B、偏大
    C、没有误差
    D、无法判定

13、钢尺量距时,若地面两点间起伏不平,则所量结果( )。
    A、偏小
    B、偏大
    C、没有误差
    D、无法判定

14、精密钢尺量距需要进行三项改正,它们是( )。
    A、弯曲改正、温度改正、倾斜改正
    B、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刻画改正
    C、尺长改正、读数改正、刻画改正
    D、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倾斜改正

15、钢尺量距时,以下不属于影响量距的精度的是( )。
    A、钢尺伸缩误差
    B、对中整平误差
    C、零刻度磨损误差
    D、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不竖直误差

16、在一次地形测量中,用视距法测量地形点。一经纬仪安置在山顶的控制点上,测定山脚点,测得尺间隔为1.000m,竖盘的读数为94°27′,则测站点到立尺点间的平距等于( )。
    A、94.270m
    B、99.398 m
    C、99.698m
    D、100m

17、在一次地形测量中,用视距法测量地形点。一经纬仪安置在山顶的控制点上,测定山脚点,测得尺间隔为1.200m,竖盘的读数为94°00′,中丝读数L=1.420m,则测站点到立尺点间的平距等于( )。
    A、119.42m
    B、119.71 m
    C、99.76m
    D、99.51m

18、在一次地形测量中,用视距法测量地形点。一经纬仪安置在山顶的控制点上,测定山脚点,测得尺间隔为1.100m,竖盘的读数为95°00′,中丝读数L=1.60m,已知仪器高i=1.50m,测站点的高程H0=38.50m,则立尺点的高程等于( )。
    A、25.852m
    B、28.849 m
    C、29.052m
    D、47.948m

19、在一次地形测量中,用视距法测量地形点。一经纬仪安置在山顶的控制点上,测定山脚点,测得尺间隔为1.100m,竖盘的读数为95°00′,中丝读数L=1.50m,已知仪器高i=1.60m,测站点的高程H0=48.50m,则立尺点的高程等于( )。
    A、35.852m
    B、38.852 m
    C、39.049m
    D、58.148m

20、在一次地形测量中,用视距法测量地形点。一经纬仪安置在山顶的控制点上,测定山脚点,测得尺间隔为1.000m,竖盘的读数为94°27′,中丝读数L=1.520m,已知仪器高i=1.42m,测站点的高程H0=46.54m,则立尺点的高程等于( )。
    A、38.904m
    B、54.375 m
    C、54.175m
    D、38.704 m

21、用钢尺往、返丈量了一段距离,其平均值为176.82m,要求量距的相对误差为1/2000,那么往返距离之差不能超过( )。
    A、0.088m
    B、0.177 m
    C、0.88m
    D、1.768 m

22、用钢尺往、返丈量了一段距离,其平均值为76.82m,要求量距的相对误差为1/2000,那么往返距离之差不能超过( )。
    A、0.038m
    B、0.077 m
    C、0.38m
    D、0.768 m

23、相位式测距仪采用两个频率测量距离,其原因是解决( )导致不能准确测距的问题。
    A、相位整周数测不准
    B、波长测不准
    C、时间测不准
    D、光速测不准

24、相位式测距仪采用两个不同频率的光测尺测量距离,其粗测尺的作用是
    A、测定相位整周数测
    B、保证测距精度
    C、测定时间
    D、确定测程

25、相位式测距仪采用两个不同频率的光测尺测量距离,其精测尺的作用是
    A、测定相位整周数测
    B、保证测距精度
    C、测定时间
    D、.确定测程

26、当两点间距离较长或者地面起伏较大时,为了分段测量距离,要在欲量直线的方向上确定若干点,这项工作称为
    A、直线定向
    B、直线定线
    C、直线测定
    D、.直线测设

27、在测量工作中,( )的精度要用相对误差来衡量。
    A、高程测量
    B、水准测量
    C、角度测量
    D、.距离测量

28、有一台标称精度为±(2mm+1ppm×D)的测距仪,测量了一条2km的边长,则边长误差为( )。
    A、± 2mm
    B、± 4mm
    C、± 6mm
    D、± 8mm

29、光学测距仪是通过测定光波在两点间传播的速度来计算距离的。

30、当钢尺的实际长度小于名义长度时,则测量结果偏小。

31、钢尺量距时,如定线不准,则所量结果偏小。

32、丈量地面两点间的距离,指的是两点间的空间距离。

33、距离测量只有间接量距一种。

34、相位式测距仪直接测定时间。

35、在一次地形测量中,用视距法测量地形点。一经纬仪安置在山顶的控制点上,测定山脚点,测得尺间隔为1.000m,竖盘的读数为94°27′,则测站点到立尺点间的平距等于99.699 m。

36、用钢尺往、返丈量了一段距离,其平均值为176.82m,要求量距的相对误差为1/2000,那么往返距离之差不能超过0.354m(保留3位小数)。

37、步测量距属于间接量距。

38、光电测距属于间接量距。

39、将地面上若干点定在同一直线上,该过程称为直线定向。

40、在符合精度要求时,取往返丈量的平均值为丈量距离的最后结果。

41、距离丈量的精度,是用绝对误差来表示的。

42、经纬仪视距测量原理多采用变角视距测量。

43、上、下视距丝读数之差称为视距丝间的宽度。

44、视距测量中,将物镜焦距f与十字丝分划板上上下视距丝之间的宽度p之比f/p称为视距加常数。(×)

45、公式ms=±(a+b×D)mm 中 a称为测距加常数。

46、公式ms=±(a+b×D)mm 中 b称为测距乘常数。

47、相位式测距仪能直接测定光波的整相位周数。

48、相位式测距仪采用粗、精两把尺组合使用以达到测距的目的,其中粗尺的作用是确定整相位的周数。

49、相位式测距仪采用粗、精两把尺组合使用以达到测距的目的,其中精尺的作用是保证结果达到毫米级精度。

50、公式ms=±(a+b×D)mm 中 D称为比例误差。

51、全站仪可以直接测量磁方位角。

52、钢尺量距时,若地面两点间起伏不平,则所量结果偏大。

53、用钢尺进行直线丈量,应先确定好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54、视距公式S=Kl中K取值只能是100。

55、钢尺量距时,温度偏高时,则丈量值比实际值短。

56、单一光波的相位式测距仪可以直接测定地面两点间的正确距离。

57、脉冲式测距仪利用单一光波就可以直接测定地面两点间的正确距离。

58、脉冲式测距仪精度比相位式测距仪低。

59、在相位式测距仪中,将一个波长视为一“光尺”。

60、光学测距仪是通过测定光波在两点间传播的_______来计算距离的。

61、当钢尺的实际长度_______于名义长度时,测量结果偏小。

62、钢尺量距时,如定线不准,则所量结果偏_______。

63、丈量地面两点间的距离,指的是两点间的 距离。

64、距离测量分直接量距和_______两种。

65、光电测距仪按照测量时间的方式可分为_______测距仪和脉冲式测距仪。

66、在一次地形测量中,用视距法测量地形点。一经纬仪安置在山顶的控制点上,测定山脚点,测得尺间隔为1.000m,竖盘的读数为94°27′,中丝读数L=1.420m,已知仪器高i=1.42m,测站点的高程H0=46.54m,则测站点到立尺点间的平距等于______m。(保留三位小数)

67、在一次地形测量中,用视距法测量地形点。一经纬仪安置在山顶的控制点上,测定山脚点,测得尺间隔为1.000m,竖盘的读数为94°27′,中丝读数L=1.420m,已知仪器高i=1.42m,测站点的高程H0=46.54m,则立尺点的高程等于______m。(保留三位小数)

68、用钢尺往、返丈量了一段距离,其平均值为176.82m,要求量距的相对误差为1/2000,那么往返距离之差不能超过______m(保留3位小数)。

69、用钢尺丈量一条直线,今规定其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0,若丈量100m,往返丈量最大可允许相差______毫米。

70、钢尺量距属于 量距。

71、光电测距属于 量距。

72、将地面上若干点定在同一直线上,该过程称为 。

73、用钢尺量距,若A、B两点间的距离大于若干尺长,必须先进行直线 工作。

74、全站仪屏幕中显示HR,表示 水平角。

75、钢尺丈量距离的基本要求为“直、平、 ”。

76、全站仪屏幕中显示HL,表示 水平角。

77、在符合精度要求时,取 丈量的平均值为丈量距离的最后结果。

78、距离丈量的精度,是用 来表示的。

79、经纬仪视距测量原理多采用 视距测量。

80、上、下视距丝读数之差称为 。

81、视距测量中,将物镜焦距f与十字丝分划板上上下视距丝之间的宽度p之比f/p称为视距 。

82、光电测距仪的测距精度ms=±(a+b×D)mm 公式中 a称为测距 。

83、光电测距仪的测距精度ms=±(a+b×D)mm 公式中 b称为测距 。

84、在相位式测距仪中,常将二分之一的波长称为一“ ”。

85、相位式测距仪不能直接测定光波的整相位 。

86、相位式测距仪采用粗、精两把尺组合使用以达到测距的目的,其中粗尺的作用是保证 。

87、相位式测距仪采用粗、精两把尺组合使用以达到测距的目的,其中精尺的作用是保证 。

88、全站仪屏幕中显示,表示两个点间的 距离 。

89、全站仪屏幕中显示,表示两个点间的 。

第四章 高程测量

第四章单元测验

1、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理论值( )。
    A、总为0
    B、与路线形状有关
    C、为一不等于0的常数
    D、由路线中任两点确定

2、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要求尽量使前后视距相等,是为了( )。
    A、消除或减弱水准管轴不垂直于仪器旋转轴误差影响
    B、消除或减弱仪器升沉误差的影响
    C、消除或减弱标尺分划误差的影响
    D、消除或减弱仪器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的误差影响

3、用水准测量法测定A、B两点的高差,从A到B共设了两个测站,第一测站后尺中丝读数为1.234m,前尺中丝读数1.470m,第二测站后尺中丝读数1.430m,前尺中丝读数0.728m,则高差为( )m。
    A、-0.938
    B、-0.466
    C、0.466
    D、0.938

4、水准测量时在后视点A上的读数为1.226m,在前视点B上的读数为1.737m,则A、B两点之间的高差hAB为( )。
    A、1.226m
    B、1.737m
    C、0.511m
    D、-0.511m

5、水准测量中应使前后视距( )
    A、越大越好
    B、尽可能相等
    C、越小越好
    D、随意设置

6、用倾斜式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对一端水准尺进行测量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
    A、对中----整平-----瞄准----读数
    B、整平----瞄准----读数----精平
    C、粗平----精平----瞄准----读数
    D、粗平----瞄准----精平----读数

7、三角高程测量要求对向观测竖直角,计算往返高差,主要目的是为了( )。
    A、有效地抵偿或消除球气差的影响
    B、有效地抵偿或消除仪器高和觇标高测量误差的影响
    C、有效地抵偿或消除竖直角读数误差的影响
    D、有效地抵偿或消除读盘分划误差的影响

8、水准测量时在后视点A上的读数为1.456,在前视点B上的读数为1.212,则A、B两点之间的高差hAB为( )。
    A、2.668m
    B、1.456m
    C、–0.244 m
    D、0.244m

9、以下测量中不需要进行对中操作的是( )。
    A、水平角测量
    B、水准测量
    C、垂直角测量
    D、三角高程测量

10、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原则是( )。
    A、反号按距离成比例分配
    B、平均分配
    C、随意分配
    D、同号按距离成比例分配

11、以下方法中不能用于高程测量的是( )。
    A、水准测量
    B、三角高程测量
    C、导线测量
    D、GPS测高

12、DS1水准仪的观测精度( )DS3水准仪。
    A、高于
    B、接近于
    C、低于
    D、等于

13、水准测量中,设点A为后视点,点B为前视点,A点所在水准尺读数为0.425m,B点所在水准尺读数为1.401m,已知点A高程为15.000m,则点B高程为( )m。
    A、15.976
    B、16.826
    C、14.024
    D、13.174

14、用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对一端水准尺进行测量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
    A、对中----整平-----瞄准----读数
    B、整平----瞄准----读数----精平
    C、粗平----精平----瞄准----读数
    D、粗平----瞄准----读数

15、在水准测量中设A为后视点,B为前视点,并测得后视点读数为1.124m,前视读数为1.428m,则B点比A( )。
    A、高
    B、低
    C、等高
    D、不能确定高低

16、在三角高程测量中,采用对向观测可以消除( )。
    A、视差的影响
    B、视准轴误差
    C、地球曲率差和大气折光差
    D、度盘刻划误差

17、在水准测量中的( ) 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A、水准管气泡居中
    B、水准尺读数
    C、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
    D、以上都不对

18、设地面上有A、B两点,两点的高程分别为=19.186m,=24.754m,则A、B两点的高差=( )m。
    A、5.568
    B、-5.568
    C、43.940
    D、-43.940

19、设地面上有A、B两点,点A为后视点,点B为前视点,测得后视读数为a,前视读数为b,若A、B两点之间的高差为大于零,则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a<b
    B、a>b
    C、a=b
    D、a≤b

20、四等水准测量中,同一站同一水准尺的红、黑面中丝读数差,不能超过( )。
    A、3cm
    B、2cm
    C、3mm
    D、2mm

21、四等水准测量中,平均高差的计算公式是( )。
    A、(黑面高差+红面高差)/2
    B、(黑面高差+(红面高差±0.1m))/2
    C、(黑面高差+(红面高差+0.1m))/2
    D、(黑面高差+(红面高差-0.1m))/2

22、双面水准尺中黑面尺起点读数为( )。
    A、0.000米
    B、3.000米
    C、4.687米
    D、4.787米

23、已知A点高程HA=72.445m,高差hBA=-2.324m,则B点的高程HB为( )。
    A、74.769m
    B、70.121m
    C、-74.769m
    D、-70.121m

24、水准仪的( )应平行于仪器竖轴。
    A、视准轴
    B、圆水准器轴
    C、十字丝横丝
    D、管水准器轴

25、设A点的高程为30.000m,欲测B点高程,中间通过点1。第一站瞄准A点尺的读数为1.024m,瞄准1点尺的读数为1.534m;第二站瞄准1点尺的读数为1.436m,瞄准B点尺的读数为0.910m。则B点高程为( )。
    A、29.984m
    B、30.016m
    C、31.036m
    D、30.212m

26、在水准测量中,水准尺前后倾斜给读数造成的误差属于(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粗差
    D、都不对

27、水准测量时,为了消除i角误差对一测站高差值的影响,可将水准仪置在( )处。
    A、靠近前尺
    B、两尺中间
    C、靠近后尺
    D、任意放置

28、自动安平水准仪通过( )方式来读取水平视线的读数。
    A、补偿器
    B、圆水准器居中
    C、视准轴水平
    D、管水准轴水平

29、水准测量时,为了消除一对水准尺零点误差的影响,采用的作业方法是 ( )。
    A、将仪器安置在前后尺中间
    B、往返观测
    C、双面读数
    D、站数为偶数

30、四等水准的观测顺序是( )。
    A、后—后—前—前
    B、后—前—前—后
    C、后—前
    D、前—后

31、水准测量方法最适用于高山丘陵地区。

32、水准测量中双面水准尺中黑面尺起点读数为4.687m。

33、水准测量时,要求尽量使前后视距相等,主要是为了消除或减弱仪器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的误差影响。

34、水准仪的i角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35、工程水准测量的精度比国家水准测量相应等级高。

36、水准测量时,应在已知点和待定点上放置尺垫。

37、操作自动安平水准仪时当圆水准器气泡居中时,则视准轴一定位于水平位置。

38、若前、后视水准尺倾斜角度相同,则当前、后视距相等时可消除水准尺倾斜带来的影响。

39、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只需照准水准尺,即可读出水平视线的读数。

40、水准测量中,一个测站的前、后视水准尺应与水准尺位于同一直线上。

41、进行往返水准测量可消除两根水准尺零点差对测量的影响。

42、某测站后视尺黑面读数为1 908mm,红面读数为6 696mm,则此水准尺尺底红面的刻划值为4687。

43、水准测量过程不存在视差的现象。

44、已知HA=54.137m,HB=52.182m,则A、B两点高差hAB=1.955m。

45、某测站上测得A、B点上两水准尺的读数分别为a=2219mm,b=1446mm,则hAB=0.773m。

46、在某测站上测得A、B点上两水准尺黑面高差为+0 .833m,红面读数分别为a=6 071mm,b=5 139mm,则A、B点的高差中数hAB=0. 882m。

47、四等水准测量观测顺序可简称为黑-黑-红-红。

48、自动安平水准仪因没有管水准器,不存在水准管轴不平行视准轴的问题,所以自动安平水准仪不存在i角误差的影响。

49、将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定义为真值(理论值)减观测值,或定义为观测值减真值(理论值),不同的定义会影响水准测量观测成果的不同。

50、水准测量不受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51、光学水准仪与电子水准仪采用不同的读数方法,所以两者进行水准测量的作业步骤不同。

52、光电三角高程测量视距长度不应超过100m。

53、光电三角高程测量垂直角不应超过15度。

54、三角高程测量中两差改正恒为正值。

55、在地面坡度不超过8度,距离在1.5km以内,采取一定的措施,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可以替代一、二等水准测量。

56、水准测量时转点上有时可以不放置尺垫。

57、水准测量每站高差等于前视读数减后视读数。

58、水准仪一般由望远镜、水准器、竖直度盘和基座构成。

59、按规范要求每条水准路线测量测站个数应为偶数站,以消除i角误差的影响。

60、测绘仪器的望远镜中都有视准轴,视准轴是十字丝交点与目镜光心的连线。

61、水准测量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所提供的一条水平视线,配合带有刻划的标尺,测出两点间的高差。

62、水准测量中常要用到尺垫,尺垫的作用是防止点被移动。

63、当观测者的眼睛在测绘仪器的目镜处晃动时,若发现十字丝与目标影像相对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

64、产生视差的原因是由于观测者眼睛晃动造成的。

65、进行水准测量时,每测站尽可能使前、后视距离相等,可以消除或减弱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的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66、进行水准测量时,每测站尽可能使前、后视距离相等,可以消除或减弱视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67、进行水准测量时,每测站尽可能使前、后视距离相等,可以消除或减弱水准管气泡居中不严格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68、因为在自动安平水准仪上没有水准管,所以不需要进行视准轴不平行的检验与校正。

69、三角高程测量是根据两点间的水平距离(或倾斜距离)与竖直角计算两点间的高差,再计算出所求点的高程。

70、水准测量是 测定地面点高程的最常用的方法。

71、水准测量的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 来测定两点间的高差,从而由已知点的高程求得待定点的高程。

72、水准仪主要由望远镜、_________和基座三部分组成。

73、水准测量中两点间的高差等于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

74、若已知A点的高程,在A点上竖立水准尺,读得读数为a,则仪器视线高程等于

75、连续水准测量路线起点至终点的高差等于各站高差的 。

76、按照水准测量的目的的不同,水准测量可分为 、工程水准测量和图根水准测量。

77、国家水准测量其目的在于建立全国 的高程控制网。

78、根据精度要求,工程水准一般分二 、三、 等工程水准测量。

79、水准仪DS3中数字“3”表示仪器可能达到的标称 。

80、按整平方式的不同,水准仪又可分微倾水准仪和 水准仪。

81、DS0.5属于 水准仪。

82、用倾斜式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对某一水准尺进行观测时的基本步骤是粗平、瞄准、 和读数。

83、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 。

84、一测站的高差hAB 为负值时,表示 点高。

85、在山区或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测定地面点高程时,采用水准测量进行高程测量一般难以进行,故实际工作中常采用 的方法施测。

86、为了标定建筑物混凝土底板木桩B的设计高程为28.000m,如图所示。已知A的高程为29.559m,水准点安置在A点上,其后视读数为0.769m,当前视尺读数等于_____m时,水准尺零点处于28.000m的高程上。

87、已知=78.59m,AB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24.42m,从A观测B时,αAB=+2°38′07″,在A点上的仪器高=1.42m,B点上的目标高=3.50m;从B观测A时,αBA=-2°23′15″,在B点上的仪器高=1.51m,A点上的目标高=2.26m,按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计算B的高程等于_______m。

88、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观测如图,已知A点高程HA = 41.20m,观测数据如图所示(环内单位为m的为两点高差,环外单位为km为两点距离),水准点B高程等于_____ m。

89、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观测如图,已知A点高程HA = 41.20m,观测数据如图所示(环内单位为m的为两点高差,环外单位为km为两点距离),水准点C高程等于_____ m。

90、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观测如图,已知A点高程HA = 41.20m,观测数据如图所示(环内单位为m的为两点高差,环外单位为km为两点距离),水准点D高程等于_____ m。

91、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观测如图,已知A点高程HA = 41.20m,观测数据如图所示(环内单位为m的为两点高差,环外单位为km为两点距离),水准点E高程等于_____ m。

92、将水准仪安置在A、B两尺等距离处,测得A尺读数为1.482m,B尺读数为1.873m。 把水准仪搬至B尺附近,测得A尺读数为1.143m,B尺读数为1.520m。则A尺上的正确读数应为_______ m。

93、测量小组利用全站仪测三角高程,已知测站点A高程为120米,仪器高为1.5米,棱镜高为1.7米,所测的竖直角为3°26 ′,AB间水平距离为477.709米,则B点高程等于_______ m。(不考虑球气差影响,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94、某测量小组利用全站仪测量A、B两点高差,测得竖直角为-2°30 ′42″,A高程为283.50m,仪器高为1.5m,AB间斜距为246.342米,棱镜高为1.74米,则B点高程等于_______ m。(不考虑球气差影响)

95、设由A点到B点共测了两站:第一站,后视读数为2.506m,前视读数为0.425m;第二站,后视读数为0.567m,前视读数为1.215m,则A、B两点间的高差等于_____m。

96、如图所示,为了利用高程为15.400m的水准点A测设高程为12.000m的水平控制桩B,在基坑的上边缘设了一个转点C。水准仪安置在坑底时,依据图中所给定的尺读数,当水准尺读数等于______m时,B尺的尺底在12.000m的高程位置上。

97、在对S3型微倾水准议进行i角检校时,先将水准仪安置在A和B两立尺点中间,使气泡严格居中,分别读得两尺读数为a1=1.573m,b1=1.415m,然后将仪器搬到A尺附近,使气泡居中,读得a2=1.834m,b2=1.696m,则正确高差等于_______m。

98、在水准点BMA和BMB之间进行水准测量,所测得的各测段的高差和水准路线长如图所示。已知BMA的高程为5.612m,BMB的高程为5.400m。水准点2高程等于_____m。

99、在如图所示的闭合水准路线中,已知点高程为121.277m,观测的距离和高差如图所示,若数据合格,则水准点N1高程等于_____m。

100、在如图所示的闭合水准路线中,已知点高程为121.277m,观测的距离和高差如图所示,若数据合格,则水准点N2高程等于_____m。(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101、在如图所示的闭合水准路线中,已知点高程为121.277m,观测的距离和高差如图所示,若数据合格,则水准点N3高程等于_____m。(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102、在如图所示的闭合水准路线中,已知点高程为121.277m,观测的距离和高差如图所示,若数据合格,则水准点N4高程等于_____m。(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第五章 误差基本知识

第五章单元测验

1、下列不属于衡量精度的标准的是( )。
    A、真误差
    B、中误差
    C、粗误差
    D、相对误差

2、在一个三角形中,直接观测的两个角的中误差分别是±3″、±5″,则第三个角的中误差是( )
    A、±4″
    B、±2″
    C、±5.8″
    D、±6″

3、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是(   )。
    A、n次测量结果之和的平均值
    B、n次等精度测量结果之和的平均值
    C、是观测量的真值
    D、是观测量的真值

4、下列哪项误差属于粗差( )。
    A、水平角测量中对中误差
    B、水准测量中估读毫米数不准
    C、记录数据错误
    D、水平角测量中度盘刻度误差

5、用钢尺丈量两段距离,第一段长1500m,第二段长1300m,中误差均为±22mm,问哪一段的精度高( )。
    A、第一段精度高
    B、第二段精度高
    C、两段直线的精度相同
    D、无法比较

6、在三角形ABC中,测出∠A和∠B,计算出∠C。已知∠A的中误差为±4″,∠B的中误差为±3″,求∠C的中误差为( )
    A、±3″
    B、±4″
    C、±5″
    D、±7″

7、一段直线丈量四次,其平均值的中误差为+10cm,若要使其精度提高一倍,问还需要丈量多少次( )
    A、4次
    B、8次
    C、12次
    D、16次

8、等精度观测条件下,用全站仪观测两个角,∠A=10°20.5′∠B=81°30.5′中误差均为±0.2′,问哪个角精度高( )
    A、第一个角精度高
    B、第二个角精度高
    C、两个角的精度相同
    D、无法比较

9、观测值L和真值X的差称为观测值的( )
    A、最或然误差
    B、中误差
    C、相对误差
    D、真误差

10、一组观测值的中误差m和它的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关系为:( )
    A、
    B、
    C、
    D、

11、在误差理论中,公式 中的△表示观测值的:( )。
    A、最或然误差
    B、中误差
    C、真误差
    D、容许误差

12、观测值的中误差,其概念是: ( ) 。
    A、每个观测值平均水平的误差
    B、代表一组观测值的平均误差
    C、代表一组观测值中各观测值的误差
    D、代表一组观测值取平均后的误差

13、算术平均值中误差比单位观测值中误差缩小倍,由此得出结论:( )
    A、观测次数越多,精度提高越多
    B、观测次数增加可以提高精度,但无限增加效益不高
    C、精度提高与观测次数成正比
    D、无限增加次数来提高精度,会带来好处

14、误差传播定律是用数学的方法建立 ( )
    A、各种误差之间关系的定律
    B、观测值中误差与它函数值中误差关系的定律
    C、观测值中误差与最或是值中误差关系的定律
    D、各种误差相互传递的定律

15、所谓等精度观测,一般是指 ( )。
    A、相同技术水平的人,使用同精度的仪器,采用相同的方法,在大致相同外界条件下的观测
    B、相同技术水平的人,使用同一种仪器、采用相同的方法,在大致相同外界条件下所作的观测
    C、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观测结果的精度是相同时
    D、在相等的精度要求下进行的观测

16、计算中误差时,一般多采用最或是误差来计算,其原因是 ( )
    A、观测值的真值一般是不知道的
    B、为了使中误差计算得更正确
    C、最或是误差的总和等于零,可作校核计算
    D、最或是误差就是真误差

17、观测值的权是根据下列确定的: ( )。
    A、根据未知量的观测次数来确定的
    B、根据观测值的中误差大小来确定
    C、根据观测所采用的仪器精度来确定,仪器精度高,权越大
    D、根据观测的精度要求来确定

18、某正方形, 丈量了四边, 每边中误差均为m, 其周长之中误差, 正确的计算公式是 ( )。
    A、=4m
    B、=2m
    C、=m
    D、=3.14m

19、在水准测量中, 高差h=a-b, 若ma、mb、mh 分别表示a、b、h之中误差, 正确的计算公式是 ( ) 。
    A、mh=ma-mb
    B、mh=
    C、mh=
    D、mh=ma+mb

20、设用某台经纬仪观测一个水平角度3个测回,用观测值的改正数v计算其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其计算公式是( )。
    A、
    B、
    C、
    D、

21、设用某台经纬仪观测6个三角形三内角,其角度闭合差为ωi (i=1,2,3,4,5,6), 测角中误差M计算公式是 ( ) 。
    A、
    B、
    C、
    D、

22、由于钢尺的不水平对距离测量所造成的误差是 (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23、观测值与______之差为闭合差。( )
    A、理论值
    B、平均值
    C、中误差
    D、改正数

24、由估读所造成的误差是 (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既是偶然误差又是系统误差 
    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25、由于仪器误差对水准测量读数所造成的误差是(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26、已知经纬仪一测回的测角中误差为=±20″,用这类仪器需要测几个测回取平均值,才能达到测角中误差为±10″?( )
    A、1
    B、2
    C、3
    D、4

27、偶然误差可采用什么方法消除或减弱( )。
    A、加改正数
    B、采用一定的观测程序
    C、无法消除或减弱
    D、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28、对某边观测4测回,观测中误差为±2cm,则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
    A、±0.5cm
    B、±1cm
    C、±2cm
    D、±4cm

29、下列误差中( )为偶然误差
    A、照准误差和估读误差
    B、横轴误差和指标差
    C、水平管轴不平行与视准管轴的误差
    D、尺长改正误差

30、全站仪的对中误差属于(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中误差
    D、容许误差

31、对测量工作来说,误差是( )的。
    A、不可避免
    B、可以避免
    C、不允许发生
    D、不允许存在

32、对测量工作来说,错误是( )。
    A、不可避免
    B、可以避免
    C、不允许发生
    D、不允许存在

33、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观测误差的符号和大小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 )。
    A、系统误差
    B、偶然误差
    C、绝对误差
    D、相对误差

34、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 )。
    A、一样
    B、不一样
    C、少
    D、多

35、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 )。
    A、相同
    B、不相同
    C、可能相同
    D、可能不相同

36、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向于( )。
    A、无穷小
    B、无穷大
    C、0
    D、1

37、在现行规范中,常有更严格的要求,就是以( )倍的中误差作为容许误差。
    A、1
    B、2
    C、3
    D、4

38、钢尺的尺长误差对距离测量所造成的误差属于(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39、设对某角观测一测回的观测中误差为±3" ,现要使该角的观测结果精度达到±1.4" ,需观测( )个测回。
    A、2
    B、3
    C、4
    D、5

40、丈量一正方形的 4 条边长,其观测中误差均为±2cm,则该正方形周长的中误差为± ( )cm 。
    A、0.5
    B、2
    C、4
    D、8

41、在三角高程测量中,采用对向观测可以消除( ) 的影响。
    A、视差
    B、视准轴误差
    C、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差
    D、水平度盘分划误差

42、观测值之间的( ),称为观测值的精度。
    A、误差程度
    B、错误程度
    C、离散程度
    D、集中程度

43、在一定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 )超过一定的限值。
    A、会
    B、不会
    C、可能会
    D、可能不会

44、中误差所代表的是( )观测值的精度。
    A、某一次
    B、某一组
    C、一个量
    D、多个量

45、测量成果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任何观测值都存在误差。

46、观测条件好,则成果精度就高;观测条件差,则成果精度就差。

47、观测误差与观测成果精度成反比。

48、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测量仪器和工具构造不完善或校正不完全准确。

49、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通常是同时产生的,当系统误差消除后,决定观测精度的主要是偶然误差。

50、偶然误差不能用计算改正或一定的观测方法简单地消除,只能根据其特性来改进观测方法并合理地处理数据,加以减少影响。

51、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观测,若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保持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52、误差的绝对值与观测值之比称为相对误差。

53、中误差、容许误差、闭合差都是绝对误差。

54、用全站仪测角时,不能用相对误差来衡量测角精度,因为测角误差与角度大小无关。

55、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与观测次数的平方根成反比。

56、误差传播定律是描述直接观测量的中误差与直接观测量函数中误差之间的关系。

57、在观测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度,其唯一方法是增加测量次数。

58、设有一组不等精度观测值L1、L2、L3,L1中误差m1=±3mm,L2中误差m2=±4mm,L3中误差m3=±5mm。据此可求出三组权值∶(a)p1=1,p2=9/16,p3=9/25;(b)p1=16/9,p2=1,p3=16/25;(c)p1=25/9,p2=25/16,p3=1。在求加权平均值时,这三组的权都可以使用。

59、设两个变量X与Y,其中误差分别为mx=±30"、my=±20",则X+Y的中误差为±36",X-Y的中误差为±22"。

60、在测量过程中,存在偶然误差,此种误差可以采用一定的观测方法或计算改正数的方法加以消除。

61、用同一钢尺在相同条件下丈量两条直线,丈量结果:一条长100米,一条长200米,其相对误差均为1/3000,这说明该两条直线丈量精度相同。

62、在测量工作中无论如何认真仔细,误差总是难以避免的。

63、测量中,增加观测次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系统误差。

64、在距离丈量中衡量精度的方法是用中误差。

65、将观测误差定义为观测量的真值(理论值)减去观测值,或观测值减去观测量的真值(理论值),两者定义的不同会影响观测误差性质的改变。

66、多次观测一个量取平均值可减少系统误差。

67、多次观测一个量取平均值可减少偶然误差。

68、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个真值已知的量进行多次观测,由于各观测值的真误差大小各不相同,故各观测值的精度亦不相同,其中真误差小的观测值比真误差大的观测值的精度高。

69、丈量了L1与L2两段距离,且L1>L2,但它们的中误差相等,故L1与L2两段距离的精度是相同的。

70、观测了两个角度β_1和β_2,且β_1>β_2,但它们的中误差相等,故β_1与β_2两个角度的精度是相同的。

71、竖直角观测中的指标差属于系统误差。

72、对某一个量进行了多次观测,则其算术平均值就是真值。

73、真误差为观测值减去 。

74、观测误差按性质可分为 、系统误差、偶然误差三类。

75、观测者、 、外界条件三方面的综合称为观测条件。

76、距离测量的精度高低是用 来衡量的。

77、中误差、相对误差和极限误差可以衡量观测值 的指标。

78、独立观测值的中误差和函数的中误差之间的关系,称为 。

79、权等于1的观测量称 观测。

80、权与 的平方成反比。

81、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12.314m,返测为112.329m,则相对误差为 。

82、用经纬仪对某角观测4次,由观测结果算得观测值中误差为±20″,则该角的算术平均值中误差为 .

83、某线段长度为300m,相对误差为1/1500,则该线段中误差为 。

84、设某经纬仪一测回方向观测中误差为±9″,欲使其一测回测角精度达到±5″,需要测 个测回。

85、水准测量时,设每站高差观测中误差为±3mm,若1km观测了15个测站,则1km的高差观测中误差为 。

86、观测是指仪器、观测者、外界三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相同时所进行的观测。

87、测量工作中所谓误差不可避免,主要是指 误差,而系统误差可以通过计算改正或采用合理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或减弱。

88、改正数是 减观测值。

89、观测是指同等技术水平的人,用同精度的仪器、使用同一种方法,在大致相同的外界条件下所进行的观测。

90、因为角度误差大小与角度大小无关,所以 不能用于评定角度的精度。

91、测量规范中要求测量误差不能超过某一限值,常以 的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值。

92、偶然误差服从于一定的 规律。

93、对于偶然误差,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 。

94、测量工作中所谓误差不可避免,主要是指 误差。

95、误差可以通过计算改正或采用合理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或减弱。

96、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向于 。

97、对某边观测4测回,观测中误差为±2cm,则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cm。

98、钢尺量距中由于尺长不准所带来的误差属于 误差。

99、经纬仪测角中目标偏心误差属于 误差。

100、丈量一正方形的4条边长,其观测中误差均为+2cm,则该正方形周长的中误差为 cm。

101、设对某角观测一测回的观测中误差为±3″,现要使该角的观测结果精度达到±1.4″,需观测 个测回。

102、若对某量作一系列观测,其误差保持同一数值、同一符号,或遵循一定的变化规律,则称该误差为 。

103、测量上将标准差或均方根差称为 。

104、测量上将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约定〕真值之比称为 。

105、极限误差也称为 。

106、在相同的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的观测,其观测误差的大小和符号均不一致,也没有任何的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 。

107、测量中把观测者、仪器、外界环境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称为 。

108、大于1倍中误差的真误差个数不超过总数的 %。

109、大于2倍中误差的真误差个数不超过总数的 %。

110、大于3倍中误差的真误差个数不超过总数的 %。

111、已知某角4个测回的中误差为±1″,则一个测回的中误差为 。

第六章 控制测量

第六章单元测验

1、坐标反算是根据直线的起、终点平面坐标,计算直线的( )。
    A、斜距与水平角
    B、水平距离与方位角
    C、斜距与方位角
    D、水平距离与水平角

2、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90°18′52″,用全站仪测右转角∠ABC的值为308°07′44″,则BC的坐标方位角为( )。
    A、62°11′08″
    B、-117°48′52″
    C、242°11′08″
    D、-297°11′08″

3、地面上有A、B、C三点,已知AB边的坐标方位角αAB=35°23′,测得左转角∠ABC=89°34′,则CB边的坐标方位角αCB=( )。
    A、124°57′
    B、304°57′
    C、-54°11′
    D、305°49′

4、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163°50′36″,则其反坐标方位角为( )。
    A、253°50′36″
    B、196°09′24″
    C、-16°09′24″
    D、343°50′36″

5、某导线的=-0.08m,=-0.06m,导线全长 Σ D=506.704m,该导线的全长相对闭和差为( )。
    A、1/1354
    B、1/5067
    C、1/9576
    D、1/4000

6、设AB距离为200.23m,方位角为121°23′36″,则AB的x坐标增量为( ) m。
    A、-170.919
    B、170.919
    C、104.302
    D、-104.302

7、已知=136.46,=278°56′34″,则分别为( )。
    A、–21.212;134.801
    B、21.212;–134.801
    C、–21.212;–134.801
    D、21.212;134.801

8、测定点平面坐标的主要工作是( )。
    A、测量水平距离
    B、测量水平角
    C、测量水平距离和水平角
    D、测量竖直角

9、本课程中规定导线测量角度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 )。
    A、同号按角度个数平均分配
    B、同号按角度大小比例分配
    C、同号按边数平均分配
    D、同号按边长比例分配

10、衡量导线测量精度的指标是( )
    A、坐标增量闭合差
    B、导线全长闭合差
    C、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D、以上都不对

11、附合导线与闭合导线坐标计算的主要差异是( )的计算。
    A、坐标增量与坐标增量闭合差
    B、坐标方位角与角度闭合差
    C、坐标方位角与坐标增量
    D、角度闭合差与坐标增量闭合差

12、已知A、B两点的坐标值分别为xA=5773.633m,yA=4244.098m,xB=6190.496m,yB=4193.614m,则两点间的坐标方位角和水平距离是( )。
    A、=173°05′41″和=419.909m
    B、=353°05′41″和 =419.909m
    C、=353°05′41″和 =410.909m
    D、=353°05′41″和 =519.909m

13、根据直线两端点的已知坐标,计算直线的长度及其坐标方位角,称为( )。 A. 坐标正算 B. 坐标反算 C. 距离计算 D. 方位计算
    A、坐标正算
    B、坐标反算
    C、距离计算
    D、方位计算

14、14、根据直线起点坐标、直线长度及其坐标方位角,计算直线终点坐标,称为( )。 A. 坐标正算 B. 坐标反算 C. 距离计算 D. 方位计算
    A、坐标正算
    B、坐标反算
    C、距离计算
    D、方位计算

15、已知点A的坐标为(2179. 978,1356.312),AB边的坐标增量为△XAB= -107. 865、 △YAB=86.568,则B点的坐标为( )。
    A、(2 072.113,1 269.744
    B、(2 287.843,1 442.880
    C、(2 287.843,1 269.744)
    D、(2 072.113,1 442.880)

16、已知导线点1的纵坐标x1=1000.000m,导线边2-1的坐标方位角为a21=240°00′,边长D12=200m,则导线点2的纵坐标是( )。
    A、826.795m
    B、1173.205m
    C、900m
    D、1100.000m

17、在城市测量规范中,钢尺量距图根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是( )。
    A、1/3000
    B、1/2000
    C、1/5000
    D、1/300

18、根据《城市测量规范》的技术要求,九边形图根闭合导线的角度闭合差容许值为( )。
    A、±180″
    B、±90″
    C、±60″
    D、±72″

19、下列图形中导线起始边的方位角=?(为已知方位角) ( )。
    A、
    B、
    C、
    D、

20、已知A、B两点的坐标为xA=1011.358m、yA=1185.395m,xB=883.122m、yB=1284.855m,现在AB线段的延长线上定出一点C,BC间的长度DBC=50.000m,则C点的坐标为( )。
    A、xC=843.613m、 yC=1315.498m
    B、xC=1371.880m、yC=843.613m
    C、xC=1061.849m、yC=1216.038m
    D、xC=843.613m、 yC=1061.849m

21、已知A、B两个控制点的坐标,观测了水平角∠PAB和∠ABP,即可求得待定点P的坐标。此种测量方法称为( )。
    A、前方测边交会
    B、后方交会
    C、前方交会
    D、后方测边交会

22、一条导线从已知控制点和已知方向出发,观测若干点,不回到起始点,也不测到另一已知控制点和已知方向上,该导线称为( )。
    A、附合导线
    B、环形导线
    C、闭合导线
    D、支导线

23、25、一条导线从已知控制点和已知方向出发,观测若干点,又回到起始点,该导线称为( )。
    A、附合导线
    B、环形导线
    C、闭合导线
    D、支导线

24、一条导线从一已知控制点和已知方向出发,经过若干点,最后测到另一已知控制点和已知方向上,该导线称为( )。
    A、支导线
    B、导线网
    C、附合导线
    D、闭合导线

25、测角前方交会点的精度与测角误差大小有关,与未知点相对于已知点的位置无关。

26、独立的闭合导线测量,平差计算求得的坐标增量闭合差fx和fy,其大小与导线起始边方位角测量误差、导线边长测量误差和测角误差均有关。

27、三种导线测量的形式,即闭合导线、附合导线与支导线,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即用同等精度的仪器和相同的观测法)进行观测,采用闭合导线的形式,测量结果最为可靠。

28、对于附合导线要用全站仪测量连接角,以便推算各边的方位角。对于独立的导线,为了推算各边的方位角,用罗盘仪测量起始边的方位角也是可以的。

29、导线边长测量导线边长可用钢尺直接丈量,也可用光电测距仪直接测定。

30、图根控制点点不可以直接供地形测图使用,需要经过转换才能使用。

31、若使用精密测量仪器,测量工作可以不遵守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32、在四等水准点上进行等外水准测量,若其高差闭合差小于四等水准测量的高差闭合差容许值,则可认为本次等外水准测量的精度高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33、控制测量的作用是控制测量误差的累积。

34、测量精度越高,测量结果越好,所以可以用最高的精度去开展所有的测量工作。

35、在国家大地控制测量中,一等控制网是国家控制网的全面基础。

36、控制测量在精度上永远是由高级到低级。

37、对独立的闭合导线,起点的坐标可以假设,并测定起始边的磁方位角作为起算方向。

38、图根导线边长的丈量,只能采用钢尺量距的方法。

39、将地面上的控制点组成一系列的三角形,测量所有三角形的水平内角,由已知边推算出其他边的长度,并根据起算数据计算出各控制点的平面坐标,称为导线测量。( )

40、当导线满足精度要求时、应将纵、横坐标闭合差fx和fy平均分配至各边纵、横坐标增量中。

41、若A、B两点的纵、横坐标增量分别为:△xAB=-81.400m、△yAB=+0.421m,则A、B边坐标方位角为-0°17′47″。

42、附合导线坐标的计算步骤与闭合导线相同,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也相同。

43、附合导线坐标的计算步骤与闭合导线相同,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也相同。

44、因支导线缺乏检核条件,成果的可靠性较小,故其边数一般不超过2条。

45、本课程及教材将各种闭合差定义为观测量的真值(理论值)减去观测值,有些教科书则将各种闭合差定义为观测值减去观测量的真值(理论值)。因定义不同,所以两者计算出的观测值的改正数也不一样。

46、本课程及教材将各种闭合差定义为观测量的真值(理论值)减去观测值,有些教科书则将各种闭合差定义为观测值减去观测量的真值(理论值)。尽管两者计算出的闭合差正负号相反,但两者计算出的观测值的改正数相同。

47、将各种闭合差定义为观测量的真值(理论值)减去观测值,或观测值减去观测量的真值(理论值),由此计算出的观测值的改正数一样。

48、用导线测量的方法建立的控制点,叫导线点。( )

49、坐标正算,是根据某直线段两个端点的已知坐标,计算该直线段的水平距离和坐标方位角的工作。( )

50、30、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踏勘选点、量边、测角及连测。( )

51、在测区范围内选定若干个对整体测量工作具有控制作用的点,称为控制点。( )

52、国家控制网,按精度由高到低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共五个等级。( )

53、坐标反算,是根据某直线段的水平距离、坐标方位角和一个端点的已知坐标,计算该直线段另一个端点坐标的工作。

54、将地面上的控制点组成一系列的三角形,测量所有三角形的水平内角,由已知边推算出其他边的长度,并根据起算数据计算出各控制点的平面坐标,称为导线测量。

55、在测量工作中,如果外业观测的误差大于容许误差,就需要进行平差计算,对每个观测值加上一个改正数即可。

56、控制网由 构成。

57、控制点的精度比受控点的精度 。

58、测量工作的程序是 。

59、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统称为测量 。

60、传统国家大地控制网依施测精度可分为 个等级。

61、图根控制点简称 。

62、国家大地控制点简称 。

63、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称为 。

64、导线测量就是依次测定各导线边的长度和各 值。

65、从一个已知点起经过若干个待定点再回到同一已知点,这样的导线称为 。

66、布设导线时,相邻边的长度不应 。

67、导线连接角的作用是传递 。

68、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是计算各导线点的 。

69、实测的导线内角之和与其理论值之差称为 。

70、导线角度闭合差分配的原则是 到各观测角中。

71、坐标增量闭合差调整的原则是按 成正比分配到各边的纵横坐标增量中去。

72、在两个已知点上架设测角仪器对待定点进行交会观测的方法称为 定点方法。

73、在待定点上架设测角仪器对三个以上已知点进行交会观测的方法称为 定点方法。

74、当待定点正好落在三个已知点组成的圆周上时,此时后方交会点就无法解算,此圆称为 。

75、除了用方向法进行交会定点外,还可以采用 的方法进行定点。

76、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已知边长和已知坐标方位角计算待定点坐标的方法,称为 。

77、闭合导线所有坐标增量总和理论上应为零,如不为零,其值即为 差。

78、通常用 来衡量导线测量的精度。

79、已知导线点1的横坐标y1=1000.000m,导线边2-1的坐标方位角为a21=240°00′,边长D12=200m,则导线点2的横坐标是 m。

80、一六边形闭合图根导线的角度闭合差为+60″,则各内角的改正数为 。

第七章 GNSS原理及应用

第七章单元测验

1、产生周跳的主要原因是()。
    A、整周未知数解算有误
    B、观测卫星数过少
    C、卫星失锁
    D、星历误差

2、GPS定位的实质就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数据,采用( )的方法,确定待定点的空间位置。
    A、空间距离后方交会
    B、空间距离前方交会
    C、空间角度交会
    D、空间直角坐标交会

3、GNSS测量中,以下哪种误差是与信号传播路径有关误差( )。
    A、轨道误差
    B、卫星钟差
    C、接收机钟差
    D、电离层误差

4、GNSS测量中,以下哪种误差是与接收机有关误差( )。
    A、轨道误差
    B、卫星钟差
    C、接收机钟差
    D、电离层误差

5、监控站的主要作用是( )。
    A、监控卫星状态,向卫星发送控制指令
    B、将导航电文通过注入站注入GPS卫星
    C、对卫星进行跟踪和测量,采集气象信息,并将所收集到的数据传送给主控站
    D、卫星维护与异常情况处理

6、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主控站的作用( )。
    A、监控卫星状态,向卫星发送控制指令
    B、将导航电文注入GPS卫星
    C、管理、协调地面监控系统各部分的工作
    D、卫星维护与异常情况的处理

7、以下哪一项误差不可以建立相应的模型消除其影响( )。
    A、接收机观测噪声
    B、对流层延迟
    C、电离层延迟
    D、相对论效应

8、GNSS伪距测量的未知数包括( )。
    A、接收机位置和接收机钟差
    B、卫星位置
    C、卫星钟差
    D、对流层与电离层延迟

9、GPS卫星采用两个频率L1和L2的作用为( )。
    A、削弱电离层影响
    B、削弱对流层影响
    C、消除接收机钟差
    D、消除卫星钟差

10、利用伪距进行定位,需要至少同步观测( )颗卫星。
    A、2
    B、3
    C、4
    D、5

11、RTK测量属于( )。
    A、相对定位
    B、静态测量
    C、单点定位
    D、绝对定位

12、RTK可达到( )精度。
    A、亚毫米级
    B、毫米级
    C、厘米级
    D、分米级

13、与RTK方法相比,静态GPS控制网具备的优势是( )。
    A、观测时间短
    B、更加灵活
    C、可进行动态测量
    D、精度及可靠性更高

14、GNSS相对定位的直接成果是( )。
    A、两接收机天线的坐标
    B、两接收机天线之间的方向
    C、两接收机天线之间的空间三维基线向量
    D、两接收机天线间的空间距离

15、RTK测量作业时,流动站距基准站的距离一般应控制在( )。
    A、1km之内
    B、10km之内
    C、60km之内
    D、100km之内

16、GPS卫星分布于( )个轨道面。
    A、3
    B、4
    C、5
    D、6

17、GPS系统卫星轨道面的倾角为( )度。
    A、30
    B、40
    C、55
    D、60

18、考虑到接收机钟差需要消除,单点定位要求至少观测( )颗卫星的信号才能解算出GNSS接收机的位置。
    A、1
    B、2
    C、3
    D、4

19、采用测距码测定的卫星至接收机的距离,由于受到( )的影响,因此被称为伪距。
    A、卫星钟差
    B、接收机钟差
    C、大气延迟
    D、前述所有项

20、GNSS测量中,对流层延迟( )。
    A、属于系统误差,可通过双频观测消除
    B、属于偶然误差,不能通过双频观测消除
    C、属于系统误差,不能通过双频观测消除
    D、误差的大小与信号传播路径中自由电子的密度有关

21、GPS测量中,电离层延迟( )。
    A、属于系统误差,可通过双频观测消除
    B、属于偶然误差,不能通过双频观测消除
    C、属于系统误差,不能通过双频观测消除
    D、误差的大小与信号传播路径水汽压的大小有关

22、为了削弱电离层延迟的影响,下述方法中效果最好的是( )。
    A、忽略电离层延迟的影响
    B、实测模型法
    C、经验模型改正方法
    D、双频改正法

23、下述关于对流层延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信号传播路径上的大气压、气温、水汽压等因素有关
    B、一般情况下,只能通过测站上的气象元素观测数据估计信号传播路径上的气象元素
    C、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剧烈程度相关
    D、模型误差、气象元素观测误差等均会对对流层延迟的改正精度造成影响

24、关于多路径效应,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
    A、多路径效应是指在GPS测量中,被测站附近的反射物所反射的卫星信号(反射波)进入接收机天线,和直接来自卫星的信号(直射波)产生干涉,从而使观测值偏离真值的现象
    B、多路径效应与观测环境有关
    C、测站附近的大面积水域、大型建筑等不会产生多路径效应
    D、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观测时间削弱多路径误差。

25、GPS静态控制网测量技术属于( )。
    A、动态定位、相对定位、实时定位
    B、静态定位、相对定位、事后定位
    C、静态定位、相对定位、实时定位
    D、动态定位、绝对定位、事后定位

26、GNSS相对定位的基本成果是( )。
    A、站间基线向量
    B、测站的绝对WGS84坐标
    C、测站的绝对1954年北京坐标系坐标
    D、测站的绝对CGCS2000坐标系坐标

27、GNSS接收机提供给用户的载波相位观测值( )。
    A、包括从卫星至接收机全路径的载波整周部分和不足一周的小数部分
    B、仅包含不足一周的小数部分
    C、首次观测仅包含不足一周的小数部分
    D、仅包含整周部分

28、( )次差分可以消除整周模糊度参数。
    A、1
    B、2
    C、3
    D、4

29、( )差分可以消除卫星钟差。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30、( )差分可以消除接收机钟差。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31、GPS系统每颗卫星运行的周期为( )。
    A、11h58min
    B、11h56min
    C、11h50min
    D、12h58min

32、GPS 网的同步观测是指 ( )。
    A、用于观测的接收机是同一品牌和型号
    B、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C、两台以上接收机不同时刻所进行的观测
    D、一台接收机所进行的三个以上时段的观测

33、GPS系统每一轨道中至少有多少颗卫星?( )
    A、3
    B、4
    C、5
    D、6

34、GPS各轨道面之间的交角为( )度。
    A、40
    B、50
    C、55
    D、60

35、在全球任何地区任何时间都可以随时接收至少( )颗卫星信号。
    A、3
    B、4
    C、5
    D、6

36、GPS每颗卫星距地球约( )km。
    A、2000
    B、20000
    C、20200
    D、20300

37、在GPS系统中,卫星的星历是通过监测站注入的。

38、GPS的定位成果为WGS84坐标。

39、GNSS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40、GNSS卫星中所安装的时钟是原子钟。

41、GNSS系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

42、GNSS系统仅包含具有全球导航定位能力的卫星导航系统。

43、GNSS系统的星座部分是由在空中的人造卫星群组成。

44、GPS卫星轨道面是近圆形轨道面。

45、GPS卫星可向用户实时提供广播星历。

46、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地面监控系统的工作,可将卫星星历注入卫星。

47、GPS系统在夜晚不能工作。

48、BDS系统包含静止轨道卫星和非静止轨道卫星。

49、BDS系统具备短报文通信功能。

50、GALILEO卫星的运行周期比GPS卫星的运行周期更短。

51、BDS系统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高轨卫星,运行周期大于中轨卫星。

52、GNSS卫星播发的测距码可测定从卫星至接收机间的距离。

53、GNSS卫星播发的导航电文仅包含卫星的空间位置信息。

54、相对论效应是与卫星传播路径相关的误差。

55、GNSS卫星的质心与天线相位中心一般是重合的。

56、电离层延迟和对流层延迟是与卫星传播途径相关的误差。

57、消除、削弱GNSS误差可采用建立模型和同步观测值求差的方法。

58、GNSS定位的本质是距离前方交会。

59、GNSS接收机同时接收3颗卫星的信号即可确定接收机位置。

60、在GNSS定位中,卫星位置和卫星钟差可由导航电文提供。

61、伪距定位比载波相位定位的精度更高。

62、载波相位定位的模型复杂,仅适合事后处理。

63、在GNSS定位中,仅采用一台接收机,即可确定接收机的位置。

64、RTK技术是一种相对定位技术。

65、RTK测量中,基准站和流动站需要同步观测。

66、RTK测量中,手簿连接可采用蓝牙连接和电缆连接的方式。

67、RTK测量需多人操作,才能完成测量工作。

68、GNSS静态测量的观测时间较长,一般为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

69、GNSS网形设计中,点连式的精度高于边连式。

70、GNSS点位选定后,需按要求埋置标石,并绘制点之记。

71、GNSS控制网的技术设计应按照国家和行业主管部分颁布的测量规范编制。

72、GNSS网形设计中,网连式的图形强度最强,作业效率较高。

73、GNSS可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测量、通讯、航空等领域。

74、RTK的作业范围一般为10km。

75、RTK适用于高精度的施工放样。

76、RTK系统包含基准站、流动站和数据通讯链路。

77、GNSS卫星发射的信号由载波、测距码和 组成。

78、全球定位系统由 、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部分三方面组成。

79、GNSS系统测定一点空间位置至少接收 颗卫星信号。

80、全球覆盖的GNSS系统包括GPS、GLONASS、BDS(北斗)和 四个系统。

81、GNSS定位依照定位时的状态可分为静态定位和 。

82、GNSS定位依照定位模式可分为绝对定位和 。

83、GNSS系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的位置、速度和 信息。

84、GPS系统设计之初包含 颗卫星,平均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

85、BDS系统包含 、 IGSO和MEO三类卫星轨道。

86、GPS卫星是由 来提供电能。

87、GPS地面监控系统由主控站、注入站和 组成。

88、GPS的测距码包括粗码(C/A码)和 。

89、与GNSS卫星相关的误差主要包括卫星星历误差、卫星钟差、卫星天线相位偏差 和 。

90、与传播路径相关的误差主要包括电离层延迟、对流层延迟和 。

91、与接收机相关的误差主要包括接收机钟差、接收机天线相位偏差和 。

92、GNSS定位的本质是 。

93、GNSS测量的观测值包括伪距观测值和 。

94、RTK测量中,基准站架设必须进行严格的对中和 。

95、GNSS网的构网方式包括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和 。

96、GNSS外业观测时,点位选定后,应按要求埋石,并绘制 。

第八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第八章单元测验

1、下图为某地形图的一部分,各等高线高程如图所示,A点位于线段MN上,点A到点M和点N的图上水平距离为MA=3mm,NA=2mm,则A点高程为( )。
    A、36.4m
    B、36.6m
    C、37.4m
    D、37.6m

2、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高程相等的点在同一等高线上;
    B、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即使本幅图没闭合,则在相邻的图幅闭合;
    C、等高线不能分叉、相交或重合;
    D、等高线经过山脊与山脊线正交;

3、1:5000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是( )。
    A、5 m
    B、0.1 mm
    C、5 cm
    D、50 cm

4、下面属于地貌符号的是( )。
    A、房屋
    B、等高线
    C、植被
    D、路灯

5、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 )。
    A、等高线平距
    B、等高距
    C、基本等高距
    D、等高线间隔

6、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则图上6.82厘米代表实地距离为( )。
    A、6.82米
    B、68.2米
    C、682米
    D、6.82厘米

7、将地面上各种地物的平面位置按一定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缩绘在图纸上,这种图称为( )。
    A、地图
    B、地形图
    C、平面图
    D、断面图

8、在地图上,地貌通常是用( )来表示的。
    A、高程值
    B、等高线
    C、任意直线
    D、注记符号

9、测量地物、地貌特征点并进行绘图的工作通常称为( )。
    A、控制测量
    B、水准测量
    C、导线测量
    D、碎部测量

10、下面关于非比例符号中定位点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几何图形符号,定位点在符号图形中心
    B、符号图形中有一个点,则该点即为定位点
    C、宽底符号,符号定位点在符号底部中心
    D、底部为直角形符号,其符号定位点位于最右边顶点处

11、在地形图中,表示测量控制点的符号属于( )。
    A、比例符号
    B、半依比例符号
    C、地貌符号
    D、非比例符号

12、比例尺为1:5000的地形图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半比例符号的是( )。
    A、栅栏
    B、通信线
    C、水库
    D、围墙

13、一段324米长的距离在1:2000地形图上的长度为( )。
    A、1.62cm
    B、3.24 cm
    C、6.48 cm
    D、16.2 cm

14、若等高距为1m,在地形图上有高程分别为36m、37m、38m、39m、40m、41m、42m的等高线,则需加粗表示的为( )m等高线。
    A、36、41
    B、37、42
    C、39
    D、40

15、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称为( )。
    A、坡度
    B、等高线平距
    C、等高距
    D、相对误差

16、下列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
    A、1:1000
    B、1:2000
    C、1:500
    D、1:5000

17、计算机地图制图过程中,作为所有数据基础的数据类型是( ) 。
    A、空间数据
    B、拓扑数据
    C、属性数据
    D、灰度值

18、在地形图上,量得A点高程为16.84米,B点高程为21.17米,AB距离为279.5米,则直线AB的坡度为( )。
    A、-6.8%
    B、1.5%
    C、608%
    D、-1.5%

19、在工程设计时,需求在图上反应地面上0.10m的精度,则所选测图比例尺不应小于 ( )。
    A、1:500
    B、1:1000
    C、1:2000
    D、1:5000

20、若等高距为1m,地形图上有27、28、29、30、31、32、33、34、35m相邻等高线,则计曲线为( )米。
    A、29、34
    B、28、33
    C、30、35
    D、27、32

21、地形是(   )的总称。
    A、地表、地下
    B、山脉、河流
    C、地物、地貌
    D、天然物体、人工物体

22、高差与水平距离之( )为坡度。
    A、和
    B、差
    C、比
    D、积

23、一幅图幅为50cm×50cm满幅地形图,若所测的实地面积为0.25,则该图的测图比例尺为(   )。
    A、1:2000
    B、1:1000
    C、1:500
    D、1:5000

24、比例尺的精度是( )。
    A、图上0.1m的长度代表实地距离
    B、图上0.1cm的长度代表实地距离
    C、图上0.1mm的长度代表实地距离
    D、图上1mm的长度代表实地距离

25、一组闭合的等高线即可表示山头,又可表示盆地,正确的区分方法是( )。
    A、等高线的形状
    B、等高线的注记或示坡线
    C、等高线的疏密程度
    D、等高线的粗细

26、测量上将地球表面地势高低起伏的形态称为(    )。
    A、地物
    B、地貌
    C、地形
    D、地表

27、地形图比例尺越大,则图中依比例所画的地物符号( )。
    A、越少
    B、越多
    C、有时多有时少
    D、与比例尺无关

28、地形测量中,若比例尺精度为b,测图比例尺为1:M,则比例尺精度与测图比例尺大小的关系为 ( )。
    A、b与M无关
    B、b与M成正比
    C、b与M成反比
    D、以上都不对

29、在同一幅地形图上(   )。
    A、高程相等的点必在同一条等高线上
    B、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高程必相等
    C、各等高线间的平距都相等
    D、所有的等高线都在图内形成闭合曲线

30、一幅等高距为h的地形图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两根等高线间的高差为h
    B、相邻等高线间的高差为h
    C、相邻计曲线间的高差为h
    D、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h

31、地形图的比例尺用分子为1的分数形式表示时,( )。
    A、分母大,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
    B、分母小,比例尺小,表示地形概略
    C、分母大,比例尺小,表示地形详细
    D、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

32、测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 )。
    A、组织领导、场地划分、后勤供应
    B、计算坐标、展绘坐标、检核坐标
    C、资料、仪器工具、文具用品的准备
    D、图纸准备、方格网绘制、控制点展绘

33、下列属于地图自然要素的是( )。
    A、植被
    B、独立地物
    C、高程系
    D、等高距

34、展绘控制点时,应在图上标明控制点的(   )。
    A、点号与坐标
    B、点号与高程
    C、坐标与高程
    D、高程与方向

35、在比例尺为1:2000,等高距为2m的地形图上,如果按照指定坡度i=5%,从坡脚A到坡顶B来选择路线,其通过相邻等高线时在图上的长度为( )。
    A、10mm
    B、20mm
    C、25mm
    D、50mm

36、两不同高程的点,其坡度应为两点( )之比,再乘以100%。
    A、高差与其平距
    B、高差与其斜距
    C、平距与其斜距
    D、平距与其高差

37、若地形点在图上的最大距离不能超过3cm,对于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相应地形点在实地的最大距离应为 ( ) 。
    A、15m
    B、20m
    C、30m
    D、50m

38、接图表的作用是(   )。
    A、表示本图的边界线或范围
    B、表示本图的图名
    C、表示本图幅与相邻图幅的位置关系
    D、表示相邻图幅的经纬度

39、山脊线也称(  )。
    A、示坡线
    B、集水线
    C、山谷线
    D、分水线 

40、在野外进行地形测图中,为保证测量质量,地形点的间距选择一般是(   )。
    A、随仪器的精度而定
    B、随测绘方法而定
    C、随比例尺和地形而定
    D、随绘图技巧而定

41、数字测图是一种(   ) 测图技术。
    A、图解法
    B、全解析法
    C、半解析法
    D、图示法

42、数字测图是以(   )的形式表达地形特征点的集合形态。
    A、文字
    B、数字
    C、栅格
    D、图像

43、数字地面模型,是在空间数据库中存储并管理的空间数据集的通称,它是地形属性特征数字的描述,其简称为(   ) 。
    A、DTM
    B、DLG
    C、DRG
    D、DOM

44、等高距是指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45、平面图和地形图的区别在于平面图在图上仅表示地物的平面位置,地形图在图上仅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状态。

46、欲要求在图上反映出地面1m的变化量,则应选用不得小于1:25000的比例尺进行测图。

47、常说的4D产品主要指数字地面模型、数字栅格地形图、线划地形图、航空正射影象图。

48、图根点也是控制点。

49、间曲线是按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

50、地形图上的半比例地物符号能反映地物的实地位置与长度,但不能表示其宽度。

51、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差相等。

52、野外数字测图比白纸测图精度高。

53、数字测图时,绘制等高线应先建立DTM。

54、一幅地形图上的接合图表,简称接图表,用来说明本图幅与相邻图幅的关系。( )

55、一幅地形图上的图名,即该幅图的名称,一般以该幅图内主要地名、村庄、行政单位或厂矿企业的名称来命名。( )

56、根据控制点,利用测绘仪器进行地形图的详细测绘,称为碎部测量。( )

57、地物与地貌的特征点称为碎部点。( )

58、对于特殊地貌,等高线可能相交。( )

59、一般情况下,等高线不可相交。( )

60、计曲线又称基本等高线。( )

61、基本等高线又称加粗等高线。( )

62、在大范围内,等高线应该是闭合的。( )

63、高程相等的点,一定在同一条等高线上。( )

64、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不一定相等。( )

65、高程相等的点,不一定在同一条等高线上。( )

66、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等。( )

67、鞍部是相邻两山头之间的低凹处,为山脊线和两个山谷线会合的地方。( )

68、在两山脊之间延伸的洼地称为山谷,山谷最低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 )

69、山脊是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高地,山脊最高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 )

70、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距。( )

71、相邻两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线平距。( )

72、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称为等高距。( )

73、地形图按其比例尺的大小可以分为大比例尺地形图、中比例尺地形图和小比例尺地形图。( )

74、地形图上0.1 mm所代表的实际水平距离,叫做地形图的比例尺。( )

75、图上线段长度与它所对应的地面线段长度之比,叫做比例尺的精度。( )

76、只测地物不测地貌的图称为平面图。( )

77、地物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态。( )

78、地貌是指地表上具有明显轮廓,自然形成或者人工建设而成的固定性物体。( )

第九章 地形图投影及地形图的应用

第九章单元测验

1、下面关于高斯投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央子午线投影为直线,且投影的长度无变形;
    B、离中央子午线越远,投影变形越小;
    C、经纬线投影后长度无变形;
    D、高斯投影为等面积投影;

2、某地位于东经130度40分30秒,则其所在的高斯投影6度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为( )度
    A、130
    B、129
    C、132
    D、128

3、下面关于中央子午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央子午线又叫起始子午线
    B、中央子午线位于高斯投影带的最边缘
    C、中央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
    D、中央子午线经高斯投影无长度变形

4、某地面点的经度为东经120°06’25”,则该点所在的6°投影带带号为( )
    A、20
    B、21
    C、22
    D、23

5、当测区半径R小于( )时,测量点的坐标时可把地球表面当作平面看待,采用垂直投影的方法而获得地形图。
    A、10km
    B、15km
    C、20km
    D、5km

6、地面某点的经度为东经85°32′,该点应在三度带的第( )带。
    A、28
    B、29
    C、27
    D、30

7、如保持投影前后图形面积相等,使其长度和角度变形尽量小,这种投影称为( )。
    A、正形投影
    B、等角投影
    C、等面积投影
    D、高斯投影

8、高斯投影是等角投影,但除中央子午线外,其余经线和纬线均存在长度变形,且离中央子午线愈远长度变形( )。
    A、愈大
    B、愈小
    C、不变
    D、都不对

9、三度分带自东经( )开始,按经差3°为一带,自西向东将全球分为120个条带,依次编号1,2,…,120,并逐带投影。
    A、1°
    B、1.5°
    C、2°
    D、3°

10、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纵轴为( )。
    A、x轴,向东为正
    B、y轴,向东为正
    C、x轴,向北为正
    D、y轴,向北为正

11、地面上某点的经度为112°,则该点所在3°带带号及中央子午线为( )。
    A、19带111°
    B、37带114°
    C、37带111°
    D、36带108°

12、地图投影必然产生变形,高斯投影无( )。
    A、长度变形
    B、角度变形
    C、面积变形
    D、都不对

13、在地形图上读得某点的国家统一坐标X =3102467.280m ,Y=36367622.380m。则该点中央子午线的经度为( )。
    A、108°
    B、93°
    C、213°
    D、183°

14、我国位于北半球,x值全为正,而每一投影带的y值却有正有负。为了避免横坐标y出现负值,规定将纵坐标轴西移( )。
    A、400km
    B、500km
    C、300km
    D、600km

15、1:10万地形图的标准分幅是( )。
    A、矩形分幅
    B、按图纸大小分幅
    C、按高斯平面坐标分幅的
    D、按经纬线分幅

16、高斯投影是一种( )投影
    A、方位
    B、等面积
    C、等角
    D、任意

17、已知某点经度L=97°20’,纬度B=34°15’,它在1:5万地形图中的新编号为( )。
    A、I47D011006
    B、H47E011006
    C、I47E011006
    D、I47E006011

18、在地形图上读得某点的国家统一坐标X =3102467.280m ,Y=36367622.380m。则该点中央子午线的经度为( )。
    A、108°
    B、93°
    C、213°
    D、183°

19、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X的值表示点( )。
    A、到0°子午线的距离
    B、到赤道的距离
    C、距中央子午线的距离
    D、到任一纬线的距离

20、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y的值表示点( )。
    A、到0°子午线的距离
    B、到赤道的距离
    C、距中央子午线的距离
    D、到任一纬线的距离

21、在1:500地形图上量得A、B两点分别为HA=44.8m,HB=35.2m,DAB=17.5cm,则AB直线的坡度为( )。
    A、-22%
    B、+22%
    C、-11%
    D、+11%

22、在等高距为1m的1:1000地形图上,从A至B以8%的坡度选定一条最短线路,则线路通过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最短长度为( )。
    A、1.25mm
    B、2.50mm
    C、25.00mm
    D、12.50mm

23、绘制断面图时,为了较明显地表示地面起伏变化,高程比例尺比可以( )。
    A、比距离水平比例尺大
    B、比距离水平比例尺小
    C、与地形图比例尺相等
    D、任意选取

24、将某一工程场地平整为倾斜面,则倾斜面的等高线为( )。
    A、一组凸向高处的曲线
    B、一组凹向低处的曲线
    C、一组等距的平行曲线
    D、一组等距的平行直线

25、六度分带高斯投影中,位于西半球的中央子午线经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带号。
    A、L0=-6°n
    B、L0=6°n -3°
    C、L0= -(360°-6°n+3°)
    D、L0=6°n

26、下图为一幅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一部分,内图廓边标注坐标格网的坐标(单位:km),则该图的比例尺正确的是( )。
    A、1:1000
    B、1:2000
    C、1:5000
    D、1:100000

27、下图为我国某地的一幅小比例尺地形图的一部分,边框为经纬线,图内格网为公里格网,则该图位于本地中央子午线( )。
    A、以东
    B、以西
    C、之上
    D、不确定

28、下图中量得mn为40mm,kn为16mm;jl为40mm,jk为16mm,则k点的大地坐标为( )。
    A、Bk=31°49¢24²,Lk=111°50¢24²
    B、Bk=31°50¢24²,Lk=111°51¢24²
    C、Bk=31°49¢24²,Lk=111°51¢36²
    D、Bk=31°49¢30²,Lk=111°50¢30²

29、下图为一幅地形图,3415-6为纵坐标,21451-2为横坐标,单位为km,35.1为高程,单位为m,图中存在注记错误,请根据经纬线与公里格网的关系,指出错误注记是( )。
    A、图名
    B、高程
    C、纵坐标
    D、横坐标

30、地球表面是一个可展的曲面。

31、等面积投影中长度和角度没有变形。

32、等角投影中长度和角度没有变形。

33、高斯投影是一种等角横割椭圆柱投影。

34、高斯投影除中央子午线外,其它经线其投影长度可小于椭球面长度。

35、高斯投影中赤道的投影为一条直线,但长度没有变形。

36、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法是为了便于对地形图的管理。

37、我国1:100万地形图采用六度分带高斯投影。

38、高斯投影六度分带法自180°子午线开始。

39、三度分带高斯投影可以满足1:5000地形图的精度要求。

40、我国疆域在高斯投影六度分带中最大带号不超过23。

41、地形图按矩形分幅时,一般以图幅西南角坐标公里数为图号,方法为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加“-”分隔。

4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采用矩形法分幅。

43、带号为偶数的三度分带中央子午线与六度分带中央子午线重合。

44、高斯平面直角通用坐标系也称为国家统一坐标系。

45、高斯平面直角坐标为了避免纵坐标出现负值,规定将纵坐标轴西移500km。

46、在中央子午线以东,磁偏角一定为正。

47、在中央子午线以东,子午线收敛角一定为正。

48、子午线收敛角为零,表明该点一定位于中央子午线。

49、将地形图进行统一的分幅与编号是为了限制投影变形。

50、1:5万地形图图幅经差为20¢。

51、1:20万地形图比例尺代码为D。

52、设在地形图上读得某地的直角坐标为:X=3234567.89m,Y=38432109.87m,则该点的带号是32。

53、因为高斯投影有角度变形,所以采用分带投影。

54、高斯投影是等面积投影的一种。

55、高斯投影在赤道和中央子午线上无长度变形。

56、六度分带自0°子午线开始,按经差6°为一带,自西向东将全球分为60个条带,依次编号1,2,…,60,并逐带投影。

57、三度分带自0°子午线开始,按经差3°为一带,自西向东将全球分为120个条带,依次编号1,2,…,120,并逐带投影。

58、在高斯投影中六度带的中央子午线和边缘子午线均是三度带的中央子午线。

59、经高斯投影后,中央子午线是直线,且不存在投影长度变形

60、高斯投影存在长度投影变形,距离中央子午线越近,变形越大。

61、为了控制投影变形,高斯投影必须分带。我国规定按经差6度和3度进行分带。

62、高斯投影中的6度带中央子午线一定是3度带中央子午线,而 3 度带中央子午线不一定是 6 度带中央子午线。

63、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可展的曲面,不能直接展成 。

64、将地面点由球面坐标系统转变到平面坐标系统的变换称为 。

65、投影在数学上的含义是两个面之间点与点或线与线的 。

66、采用地图投影方法,可以避免产生裂口和褶皱,但仍有 。

67、若保持投影前后图形面积相等,这种投影称为 。

68、若保持投影前后图形角度相等,这种投影称为 。

69、高斯投影是一种 投影。

70、高斯投影除中央子午线外,其它经线其投影长度 于椭球面长度,且离中央子午线愈远长度变形愈大。(填“大”、“等”、“小”)

71、高斯投影中赤道的投影为一条直线,但长度有 。

72、为了限制投影变形对测图的影响,高斯投影采用 法。

73、目前我国1:25000及以下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采用 度分带高斯投影。

74、目前我国1:10000及以上大比例尺地形图一般采用 度分带高斯投影。

75、高斯投影六度分带法自 °子午线开始。

76、高斯投影三度分带法自 °子午线开始。

77、设带号为n,六度分带法中央子午线的经度为L0= 。

78、高斯平面直角坐标为了避免横坐标出现负值,规定将纵坐标轴 移500km。

79、高斯投影后, 的投影线即为坐标纵轴。

80、地形图上通常绘有X、Y坐标值为整公里的坐标方格网,称为 。

81、设l=L-L0 (L0为中央子午线经度),L、B为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则子午线收敛角的近似算式为= 。

82、为了方便地形图的测绘、管理、检索和使用,需要对地形图进行统一的 。

8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采用 分幅法。

84、大比例尺地形图采用 分幅法。

85、梯形分幅法按 划分。

86、矩形分幅法按 划分。

87、大比例尺地形图可用一幅图的 角坐标公里数来编号。

88、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的直角坐标格网的方格 为10厘米。

89、高斯投影后,赤道即为坐标 轴。(填“竖”或“横”)

90、高斯投影,除了中央子午线和赤道之外,其余子午线和纬线投影后均为 。

91、已知某幅图的编号为K50H089135,其中H表示比例尺为 的地形图。

92、已知某幅图的编号为K50H089135,其中089表示图幅的横 。

93、已知某幅图的编号为K50H089135,其中135表示图幅的纵 。

94、某点位于6° 投影带中央子午线以西125.65km,已知该带的带号为38,则该点坐标Y的通用值为 km 。

95、1:10万地形图图幅经差为 ′。

96、1:10万地形图比例尺代码为 。

97、1:50万~1:5000地形图分幅与编号,横行从 划分。

98、1:50万~1:5000地形图分幅与编号,纵列从 划分。

99、带号为 数的三度分带中央子午线与六度分带中央子午线重合。

第十章 施工测量基础

第十章单元测验

1、根据工程设计图纸上待建的建筑物相关参数将其在实地标定出来的工作是( )
    A、导线测量;
    B、测设;
    C、图根控制测量;
    D、采区测量;

2、以下几种方法中点的平面位置测设可以采用的是( )
    A、导入高程
    B、水准测量
    C、极坐标法
    D、测回法

3、根据图纸上设计内容将特征点在实地进行标定的工作称为( )
    A、直线定向
    B、联系测量
    C、测图
    D、测设

4、下面放样方法中,不属于平面位置放样方法的是:( )
    A、直角坐标法
    B、高程上下传递法
    C、极坐标法
    D、角度交会法

5、放样点位时应有_______个以上的控制点,且已知待定点坐标。
    A、1
    B、2
    C、3
    D、4

6、工程建筑物的形状和大小,常通过其特征点在实地表示出来,如矩形建筑的四个角点、线形建筑的转折点等。因此_____是建筑物放样的基础。
    A、距离放样
    B、角度放样
    C、高程放样
    D、点位放样

7、如图所示,A、B为控制点,已知:; 待测设点P的坐标为:,若采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计算测设数据正确的是( )。
    A、DAP=29.996m,=223°28¢25²
    B、DAP=29.996m,=136°31¢35²
    C、DAP=29.996m,=19°59¢45²
    D、DAP=29.996m,=199°59¢45²

8、如图所示,A、B为控制点,已知:; 待测设点P的坐标为: ,若采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计算测设数据正确的是( )。
    A、DBP=100.00m,=116°33¢54²
    B、DBP=100.00m,=63°26¢06²
    C、DBP=200.00m,=26°33¢54²
    D、DBP=200.00m,=63°26¢06²

9、设有一倾斜场地。在施工图纸上量得某一要测设的长度,其平距为50m。现用名义长为30m的钢尺进行测设,已知AB两点间高差改正为-0.014m,尺长改正为+0.005m,温度改正为-0.006m。测设时,地面上应量出的长度为( )。
    A、50.020m
    B、50.009m
    C、50.015m
    D、50.001m

10、某施工场地B点设计高程为17.010m,用水准点A进行测设。已知HA=18.350m,在A、B之间安置水准仪后,读得A点水准尺读数为1.566m,则B点水准尺应读数为( )。
    A、1.340m
    B、0.232m
    C、0.226m
    D、2.906m

11、已知某隧道底面A点高程为17.010m,用水准点A测设顶点B的高程。在A、B之间安置水准仪后,读得A点水准尺读数为1.566m,顶点B水准尺倒置读数为2.055m,则B点高程为( )。
    A、20.631m
    B、20.185m
    C、16.521m
    D、17.4995m

12、已知某隧道顶点A点高程为-20.100m,用水准点A测设底面B的高程。在A、B之间安置水准仪后,读得B点水准尺读数为1.566m, A水准尺倒置读数为2.055m,则B点高程为( )。
    A、-19.611m
    B、16.479m
    C、-23.721m
    D、-20.589m

13、在平整场地中,需要在地面上测设给定的坡度线,利用水准仪倾斜视线法测设一直线AB,若在A点上安置水准仪,并使( )。
    A、一个脚螺旋位于AB方向上,其余两个脚螺旋的连线与AB方向垂直
    B、两个脚螺旋的连线与AB方向平行
    C、两个脚螺旋的连线位于过AB方向的垂直面内
    D、一个脚螺旋位于AB方向上

14、如图所示,已知A、B的高程,测设B点,按照高程传递法,则B点尺上的读数为( )。
    A、
    B、
    C、
    D、

15、对于地势平坦,建筑物排列整齐的大中型建筑场地,施工平面控制网多采用( )。
    A、导线网
    B、三角网
    C、建筑方格网
    D、GNSS网

16、要在AB方向测设一条坡度为i =-3%坡度线,已知HA=72.428m,AB的水平距离为100m,则B点的高程为( )m。
    A、69.428
    B、75.428
    C、72.398
    D、72.128

17、施工放样与测图相比,其精度要求( )。
    A、相对要低
    B、相对要高
    C、相近
    D、相同

18、在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时,在待定点离测量控制点较远或量距较困难的地区,一般采用(  )。
    A、直角坐标法
    B、极坐标法
    C、距离交会法
    D、角度交会法

19、施工测量可概括为施工控制测量和施工水准测量两个主要过程。

20、采用极坐标法进行点位放样时,就是在一个控制点上架设经纬仪,根据放样点的坐标计算出该点相对某一已知方向的角度和到测站点的距离,然后进行测设。

21、施工平面控制网在精度上第二级网高于第一级网。

22、测图控制网与施工平面控制网一样,第二级网的精度高于第一级网的精度。

23、施工高程控制网布设在精度上第二级网高于第一级网。

24、已知角度的放样只能采用正倒镜投点的方法进行。

25、建筑物主轴线测设的精度高于建筑物内部相互轴线测设的精度。

26、施工坐标系就是以建筑物的主要轴线作为坐标轴而建立起来的局部直角坐标系统。

27、用全站仪测设高程时,必须量取仪器的高度。

28、用全站仪进行高程测设时可以不考虑球气差的影响。

29、利用极坐标法进行点位放样,放样要素为方位角和距离。

30、利用全站仪坐标法进行点位放样,不需要测量距离。

第十一章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

第十一章单元测验

1、地质勘探通常是指包括普查,详查和勘探在内的全部地质勘探工作。( )

2、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不需要遵守先控制后碎步的测量工作原则。( )

3、地质剖面测量通常是沿着给定的勘探线方向进行的。( )

4、剖面测量的内容是测定此方向线上的剖面点的点位,并按比例尺展绘成地质剖面图。( )

5、地质剖面不能在已有的地形地质图上切绘。( )

6、6、地质剖面也可在已有的地形地质图上切绘。( )

7、剖面测量不可采用GNSS RTK法。( )

8、剖面点的密度通常是剖面图上距离约3cm测一剖面点。( )

9、剖面点的密度通常是剖面图上距离约1cm测一剖面点。( )

10、地质填图测量包括地质点测量和地质界线测量两个步骤。( )

11、地质填图不可以在地形图上进行。( )

12、无论何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测量,其基本工作都是从地质观察点做起。( )

13、地质填图测量不包括地质点测量。( )

14、地质填图的比例尺只有一种。( )

15、露头点不能作为地质点。( )

16、水文点不能作为地质点。( )

17、地质工程勘探网通常是由基线和与之相垂直的若干勘探线所组成。( )

18、地质工程勘探网基线一般选择在主矿体外部。( )

19、勘探网中各交叉点必须布设于实地。( )

20、勘探线端点、工程点、剖控点必须采用测绘仪器测设于地面。( )

21、勘探线端点、工程点、剖控点可以用手机中的GNSS定位仪测设于地面。( )

22、勘探基线上各交叉点间距离返测量的较差,应不大于1/1000.( )

23、勘探基线距离测量,对于Ⅰ级测距仪一测回读数较差不得小于5mm。( )

24、勘探基线距离测量,对于II级测距仪一测回读数较差不得小于10mm。( )

25、勘探基线距离测量,对于III级测距仪一测回读数较差不得大于20mm。( )

26、勘探基线上各交叉点间距离返测量的较差,高山困难区应不大于1/1000.( )

27、勘探基线上各交叉点高程测量往返高差较差不得大于0.01×D(D为以百米计)。( )

28、勘探基线上各交叉点高程测量往返高差较差不得大于0.02×D(D为以百米计)。( )

29、勘探基线上各交叉点间距离返测量的较差,高山困难区应不大于1/500.( )

30、勘探基线上各交叉点间距离往返测量的较差,应不大于1/2000.( )

期末考试

测量学期末考试

1、以坐标北向作为标准方向顺时针转至某直线的水平夹角称为( )。
    A、真方位角
    B、子午线收敛角
    C、磁方向角
    D、坐标方位角

2、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测完上半测回后,发现水准管气泡严重偏离,在此情况下应( )。
    A、继续观测下半测回
    B、整平后观测下半测回
    C、继续观测或整平后观测下半测回
    D、整平后全部重测

3、消除视差的方法是( )使十字丝和目标影像清晰。
    A、转动物镜对光螺旋
    B、转动目镜对光螺旋
    C、反复交替调节目镜及物镜对光螺旋
    D、反复交替调节目镜与微倾螺旋

4、用一台望远镜视线水平时,盘左竖盘读数为90°,望远镜视线向上倾斜时读数减少的全站仪观测目标,测得盘左、盘右竖盘读数分别为L=71°44′12″,R=288°16′12″,则算得竖直角为( )。
    A、+18°16′00″
    B、-18°16′00″
    C、+36°32′00″
    D、-36°32′00″

5、水准测量时,若水准标尺前后倾斜,读数( )。
    A、不变
    B、变小
    C、变大
    D、不确定

6、水准仪安置在与前后水准尺大约等距之处观测,其目的是削弱( )。
    A、估读读数引起的误差
    B、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的误差
    C、水准尺零点差
    D、水准尺不垂直的误差

7、水准测量中,后视点A的高程为30.000m,后视读数为1.125m,前视读数为2.571m,则前视点B的高程应为( )。
    A、33.696m
    B、28.554m
    C、31.446m
    D、26.304m

8、对某三角形内角和进行5次等精度观测,其真误差(闭合差)为:+4″;-3″;+1″;-2″;+6″,则该组观测值的精度( )。
    A、不相等
    B、相等
    C、误差为+1″的观测值精度最高
    D、误差为+6″的观测值精度最高

9、相位式测距仪采用两个频率测量距离,其原因是解决( )导致不能准确测距的问题。
    A、相位整周数测不准
    B、波长测不准
    C、时间测不准
    D、光速测不准

10、在测量工作中,( )的精度要用相对误差来衡量。
    A、高程测量
    B、水准测量
    C、角度测量
    D、距离测量

11、下面的误差中,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
    A、量距时估读毫米的误差
    B、望远镜照准目标时的瞄准误差
    C、竖盘指标差
    D、水准仪整平误差

12、闭合导线和附合导线内业计算的不同点是( )。
    A、角度闭合差和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方法不同
    B、角度闭合差和导线全长闭合差计算方法不同
    C、坐标增量闭合差和导线全长闭合差计算方法不同
    D、角度闭合差和坐标计算方法不同

13、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90°18′52″,测得左角∠ABC的值为80°52′16″,则BC的坐标方位角值为( )。
    A、191°11′08″
    B、91°11′08″
    C、271°11′08″
    D、1°11′08″

14、GNSS测量中,以下哪种误差是与信号传播路径有关误差( )。
    A、轨道误差
    B、卫星钟差
    C、接收机钟差
    D、电离层误差

15、模拟法测图的精度取决于比例尺精度,数字测图法的精度主要取决于( )。
    A、比例尺精度
    B、仪器精度
    C、观测者
    D、展点精度

16、在野外进行地形测图时,为保证测量质量,地形点的间距选择一般是( )。
    A、随仪器的精度而定
    B、随测绘方法而定
    C、随比例尺和地形而定
    D、随绘图技巧而定

17、若使地面上0.2米的水平距离能在地形图上表示出来,则选用的测图比例尺不应小于( )。
    A、1:500
    B、1:1000
    C、1:2000
    D、1:5000

18、GNSS定位的实质就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数据,采用( )的方法,确定待定点的空间位置。
    A、空间距离后方交会
    B、空间距离前方交会
    C、空间角度交会
    D、空间直角坐标交会

19、一组闭合的等高线既可以表示山头,又可以表示洼地,正确的区分方法是( )
    A、等高线的形状
    B、等高线的注记或示坡线
    C、等高线的疏密程度
    D、首曲线

20、若等高距为1m,在地形图上有高程分别为36m、37m、38m、39m、40m、41m、42m的等高线,则需加粗表示的为( )m等高线。
    A、36、41
    B、37、42
    C、39
    D、40

21、下面属于地貌符号的是( )。
    A、房屋
    B、等高线
    C、植被
    D、路灯

22、在1︰5000的地形图上,AB两点连线的坡度为4%,两点间图上距离为1厘米,则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为( )。
    A、0.4m
    B、0.8m
    C、1.25m
    D、2.0m

23、已知某地的的经度为东经111°28′,则采用3°分带时,该地的带号为()。
    A、20
    B、36
    C、37
    D、38

24、在1:500的地形图上量得一池塘的面积为36平方厘米,则池塘的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
    A、180000
    B、3600 
    C、900
    D、720

25、已知我国某地经度为东经114°33′45″,纬度为39°22′30″,则该点所处1:10000地形图的编号为( )。
    A、J50G015009
    B、J49G015010 
    C、J50G010015 
    D、J49G010015

26、大地坐标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

27、测量成果的处理,距离与角度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高程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

28、在测量工作中采用的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定南北方向为X轴,东西方向为Y轴,象限按反时针方向编号。

29、全站仪整平的目的是使视线水平。

30、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时,为了提高精度需观测多个测回,则各测回的度盘配置应按360°/n的值递增。

31、用全站仪观测水平角时(水平度盘设置为HR),测得左方目标读数为300°00′00″,右方目标读数为10°00′00″,则该角值为290°00′00″。

32、地面上两点的高差与所选的高程基准面有关。

33、在四等水准点上进行等外水准测量,若其高差闭合差小于四等水准测量的高差闭合差容许值,则可认为本次等外水准测量的精度高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34、在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校核中,后视距离总和减前视距离总和应等于末站视距累积差。

35、单一光波的相位式测距仪可以直接测定地面两点间的正确距离。

36、用全站仪测角时,不能用相对误差来衡量测角精度,因为测角误差与角度大小无关。

37、设两个变量X与Y,其中误差分别为mx=±4"、my=±3",则X+Y的中误差为±5.0",X-Y的中误差为±2.6"。

38、独立的闭合导线测量,平差计算求得的坐标增量闭合差fx和fy,其大小与导线起始边方位角测量误差、导线边长测量误差和测角误差均有关。

39、若A、B两点的纵、横坐标增量分别为:△xAB=-0.421m、△yAB=+0.421m,则A、B边坐标方位角为225°。

40、电离层延迟和对流层延迟是与卫星传播途径相关的误差。

41、RTK系统包含基准站、流动站和数据通讯链路。

42、GNSS网形设计中,边连式的精度高于点连式。

43、图上线段长度与它所对应的地面线段长度之比,叫做比例尺的精度。

44、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称为等高距。

45、高程相等的点,不一定在同一条等高线上。

46、平面图和地形图的区别在于平面图在图上仅表示地物的平面位置,地形图在图上仅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状态。

47、数字测图时,绘制等高线应先建立DTM。

48、因为高斯投影有角度变形,所以采用分带投影。

49、某点的经度为118°50′,则它所在的六度带为第20带内。

50、在1:5000地形图上求得37.5px长的直线两端点的高程为416.8m和418.3m,则该直线的地面坡度为2%。

期末考试

测量学期末考试

1、以坐标北向作为标准方向顺时针转至某直线的水平夹角称为( )。
    A、真方位角
    B、子午线收敛角
    C、磁方向角
    D、坐标方位角

2、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测完上半测回后,发现水准管气泡严重偏离,在此情况下应( )。
    A、继续观测下半测回
    B、整平后观测下半测回
    C、继续观测或整平后观测下半测回
    D、整平后全部重测

3、消除视差的方法是( )使十字丝和目标影像清晰。
    A、转动物镜对光螺旋
    B、转动目镜对光螺旋
    C、反复交替调节目镜及物镜对光螺旋
    D、反复交替调节目镜与微倾螺旋

4、用一台望远镜视线水平时,盘左竖盘读数为90°,望远镜视线向上倾斜时读数减少的全站仪观测目标,测得盘左、盘右竖盘读数分别为L=71°44′12″,R=288°16′12″,则算得竖直角为( )。
    A、+18°16′00″
    B、-18°16′00″
    C、+36°32′00″
    D、-36°32′00″

5、水准测量时,若水准标尺前后倾斜,读数( )。
    A、不变
    B、变小
    C、变大
    D、不确定

6、水准仪安置在与前后水准尺大约等距之处观测,其目的是削弱( )。
    A、估读读数引起的误差
    B、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的误差
    C、水准尺零点差
    D、水准尺不垂直的误差

7、水准测量中,后视点A的高程为30.000m,后视读数为1.125m,前视读数为2.571m,则前视点B的高程应为( )。
    A、33.696m
    B、28.554m
    C、31.446m
    D、26.304m

8、对某三角形内角和进行5次等精度观测,其真误差(闭合差)为:+4″;-3″;+1″;-2″;+6″,则该组观测值的精度( )。
    A、不相等
    B、相等
    C、误差为+1″的观测值精度最高
    D、误差为+6″的观测值精度最高

9、相位式测距仪采用两个频率测量距离,其原因是解决( )导致不能准确测距的问题。
    A、相位整周数测不准
    B、波长测不准
    C、时间测不准
    D、光速测不准

10、在测量工作中,( )的精度要用相对误差来衡量。
    A、高程测量
    B、水准测量
    C、角度测量
    D、距离测量

11、下面的误差中,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
    A、量距时估读毫米的误差
    B、望远镜照准目标时的瞄准误差
    C、竖盘指标差
    D、水准仪整平误差

12、闭合导线和附合导线内业计算的不同点是( )。
    A、角度闭合差和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方法不同
    B、角度闭合差和导线全长闭合差计算方法不同
    C、坐标增量闭合差和导线全长闭合差计算方法不同
    D、角度闭合差和坐标计算方法不同

13、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90°18′52″,测得左角∠ABC的值为80°52′16″,则BC的坐标方位角值为( )。
    A、191°11′08″
    B、91°11′08″
    C、271°11′08″
    D、1°11′08″

14、GNSS测量中,以下哪种误差是与信号传播路径有关误差( )。
    A、轨道误差
    B、卫星钟差
    C、接收机钟差
    D、电离层误差

15、模拟法测图的精度取决于比例尺精度,数字测图法的精度主要取决于( )。
    A、比例尺精度
    B、仪器精度
    C、观测者
    D、展点精度

16、在野外进行地形测图时,为保证测量质量,地形点的间距选择一般是( )。
    A、随仪器的精度而定
    B、随测绘方法而定
    C、随比例尺和地形而定
    D、随绘图技巧而定

17、若使地面上0.2米的水平距离能在地形图上表示出来,则选用的测图比例尺不应小于( )。
    A、1:500
    B、1:1000
    C、1:2000
    D、1:5000

18、GNSS定位的实质就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数据,采用( )的方法,确定待定点的空间位置。
    A、空间距离后方交会
    B、空间距离前方交会
    C、空间角度交会
    D、空间直角坐标交会

19、一组闭合的等高线既可以表示山头,又可以表示洼地,正确的区分方法是( )
    A、等高线的形状
    B、等高线的注记或示坡线
    C、等高线的疏密程度
    D、首曲线

20、若等高距为1m,在地形图上有高程分别为36m、37m、38m、39m、40m、41m、42m的等高线,则需加粗表示的为( )m等高线。
    A、36、41
    B、37、42
    C、39
    D、40

21、下面属于地貌符号的是( )。
    A、房屋
    B、等高线
    C、植被
    D、路灯

22、在1︰5000的地形图上,AB两点连线的坡度为4%,两点间图上距离为1厘米,则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为( )。
    A、0.4m
    B、0.8m
    C、1.25m
    D、2.0m

23、已知某地的的经度为东经111°28′,则采用3°分带时,该地的带号为()。
    A、20
    B、36
    C、37
    D、38

24、在1:500的地形图上量得一池塘的面积为36平方厘米,则池塘的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
    A、180000
    B、3600 
    C、900
    D、720

25、已知我国某地经度为东经114°33′45″,纬度为39°22′30″,则该点所处1:10000地形图的编号为( )。
    A、J50G015009
    B、J49G015010 
    C、J50G010015 
    D、J49G010015

26、大地坐标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

27、测量成果的处理,距离与角度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高程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

28、在测量工作中采用的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定南北方向为X轴,东西方向为Y轴,象限按反时针方向编号。

29、全站仪整平的目的是使视线水平。

30、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时,为了提高精度需观测多个测回,则各测回的度盘配置应按360°/n的值递增。

31、用全站仪观测水平角时(水平度盘设置为HR),测得左方目标读数为300°00′00″,右方目标读数为10°00′00″,则该角值为290°00′00″。

32、地面上两点的高差与所选的高程基准面有关。

33、在四等水准点上进行等外水准测量,若其高差闭合差小于四等水准测量的高差闭合差容许值,则可认为本次等外水准测量的精度高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34、在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校核中,后视距离总和减前视距离总和应等于末站视距累积差。

35、单一光波的相位式测距仪可以直接测定地面两点间的正确距离。

36、用全站仪测角时,不能用相对误差来衡量测角精度,因为测角误差与角度大小无关。

37、设两个变量X与Y,其中误差分别为mx=±4"、my=±3",则X+Y的中误差为±5.0",X-Y的中误差为±2.6"。

38、独立的闭合导线测量,平差计算求得的坐标增量闭合差fx和fy,其大小与导线起始边方位角测量误差、导线边长测量误差和测角误差均有关。

39、若A、B两点的纵、横坐标增量分别为:△xAB=-0.421m、△yAB=+0.421m,则A、B边坐标方位角为225°。

40、电离层延迟和对流层延迟是与卫星传播途径相关的误差。

41、RTK系统包含基准站、流动站和数据通讯链路。

42、GNSS网形设计中,边连式的精度高于点连式。

43、图上线段长度与它所对应的地面线段长度之比,叫做比例尺的精度。

44、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称为等高距。

45、高程相等的点,不一定在同一条等高线上。

46、平面图和地形图的区别在于平面图在图上仅表示地物的平面位置,地形图在图上仅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状态。

47、数字测图时,绘制等高线应先建立DTM。

48、因为高斯投影有角度变形,所以采用分带投影。

49、某点的经度为118°50′,则它所在的六度带为第20带内。

50、在1:5000地形图上求得37.5px长的直线两端点的高程为416.8m和418.3m,则该直线的地面坡度为2%。

类似推荐

考试 |  学习 |  问题 |  工作 |  搜题 |  简答题 |  答题 |  试卷 |  问答题 |  查题 | 

备案号:陕ICP备19013399号-17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3 飞鱼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